在陕西省绥德县四十里铺镇白家山村,陕北说书艺人李康怀抱三弦,腿绑甩板,手绑麻喳喳,一开口便引得几十位村民凝神静听。曾一度濒临失传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说书,如今在黄土高原的山峁间又活了起来。
在陕西省绥德县四十里铺镇白家山村,陕北说书艺人李康在为村民表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说书(5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陈昌奇摄
三根琴弦,一张绣口,说尽千古往事。陕北说书最初是盲人谋生的手段,全凭口传心授流传至今。历史典故、民间神话、新闻轶事等都是说书的主题,在陕西北部、甘肃、宁夏等中国西北地区曾盛极一时。
上世纪四十年代,经韩起祥等著名说书艺人的改造,陕北说书以新风貌登上黄土地。他们把书从旧社会说到了新中国,创造了《刘巧团圆》《翻身记》等新作品,为百姓破除封建迷信、传播先进思想。
在现代艺术的多元冲击下,陕北说书曾遇到发展困境。在陕北说书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韩起祥的女儿韩应莲看来,年轻人喜欢说书的不多,学起来难,观众和徒弟都不好找,面临着作品脱离现代生活、说书艺人青黄不接的问题。
在陕西省绥德县四十里铺镇白家山村,陕北说书艺人李康在为村民表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说书(5月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陈昌奇摄
陕北说书根植黄土高原,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在山峁间一种鲜活生动的真实存在。要想盘活陕北说书,还要从孕育它的黄土地里寻找答案。
“小时候我住在农村,城里的说书艺人常在晚饭前后到村子演出。我只要一听到三弦的声音,立马拿着碗筷跑过去听书。”李康说,因为热爱,他后来学了说书,现在从事说书表演已经11年了。
“黄土地里有讲不完的故事,乡亲的田间劳作、邻里趣事都是我创作新作品的来源。”为了更好地传承陕北说书,李康在2015年组建了十多个人的表演班子,经常到农村采风、演出。
除了从黄土地里寻找创作灵感,李康也学习前辈,通过陕北说书为黄土地的百姓带来新色彩。
“我劝的大家都切莫慌忙,根扎在咱们的黄土地上;现在的互联网信息通畅,做电商也能够事业辉煌。”借助网络直播,李康自创说书段子,鼓励乡亲们打开电商销路,同时用说书的形式将家乡的农特产销往全国。
6月11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中国电商平台参与的“非遗购物节”随之启动,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在传承非遗的同时,助力乡村振兴。
“网络作为新的媒介,非遗传承可以从中找到发力点。”韩应莲说,近些年,陕北说书借助网络社交平台,走出深闺天下识,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说书艺人根植黄土地、触网创新,传承着非遗,也改变着非遗。老一辈说书人走乡串村,新一辈则让陕北说书走到更远。打开抖音搜索“陕北说书”,便能看到一批千万播放量的说书视频,这些作品大多由年轻说书艺人制作上传。
“我们这一代人要通过新手段让更多人知道并喜爱这门艺术,也要利用好这门艺术。”李康说,他现在就录制说书视频,上传到网络,将网络作为媒介传承陕北说书的同时,又将陕北说书作为手段,把新生活的新意义说给更多人听。
年过花甲的韩应莲看到陕北说书走出了传承困境很是欣慰:“年轻人有活力、有想法,期望他们胜过我们这一辈,给陕北说书带来更多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