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咸阳市泾阳县王桥镇的郑国渠首遗址区建成并对外开放,大批游客争相而至。
01渠首遗址
郑国渠是秦代著名的三大水利工程之一,也是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因灌溉面积达18万公顷而成为我国古代最大的灌溉渠道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韩国为了“疲秦”派水利专家郑国入秦,建议秦王在泾水和洛水间修筑大型灌溉渠道,秦王采纳了郑国的建议,命其负责兴建这项工程。原本旨在消耗秦国国力的渠道建成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因此被命名为郑国渠。
据《史记》记载,郑国渠从现在泾阳县西北25公里处的泾河瓠口凿渠引水,利用关中平原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实现了自流灌溉。它向东横过冶峪、清峪、浊峪、石川河,流经今泾阳、三原、高陵等地入洛河,绵延300余里,灌田280万亩,被誉为“天下第一渠”。
郑国渠的作用不仅在于它发挥灌溉效益的100余年,还在于它首开引泾灌溉之先河,对后世引泾灌溉产生了深远影响。
2016年,郑国渠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为陕西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郑国渠灌区示意图
02千年变迁
在漫长时光变迁中,郑国渠由于河床变化而屡有兴废,引水枢纽几经更改重修,先后有白渠、三白渠、丰利渠、王御使渠等。但历代引泾工程不论是工程规划布局还是引水方案,皆万变不离其宗,均为自流灌溉,只是规模大小不同而已。
如今,遗址附近10平方公里的三角形地带里,密布着从战国至今的古渠口遗址四十多处。
这不仅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引水蓄水灌溉工程技术的演变,更堪称一座蕴藏丰富的天然“水利断代史博物馆”,成为体现中国古代水利智慧和展示中国农耕文明演进的活态文化遗产。
◐汉代白渠故道遗址。汉代白渠是郑国渠的第二代工程,引水渠首选在郑国渠口以上约1200米处,因其是石质河床,地质条件很好所以使用寿命最长,沿袭至宋徽宗大观元年,历时1200余年。
◐宋代丰利渠遗址。宋代丰利渠是郑国渠的第三代工程,由当时员外郎穆京主持兴建。其中渠首一段渠道开了两个隧洞,设置了两个放水闸和三个排洪桥,在设施和施工上有了很大进步。
◐元代王御史渠首遗址。元代王御史渠是郑国渠的第四代工程,渠道工程未变,只是迁移了丰利渠的渠口。至今石渠遗迹仍保存完好。
◐明代广惠渠遗址。明代广惠渠是郑国渠的第五代工程,由当时的副都御史项忠建议兴建。由于泾河河床下切,渠首进行了上移。
◐泾惠渠首。民国时期,我国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主持兴建了泾惠渠,为郑国渠第六代工程,这也是我国第一座运用近代科技兴建的大型灌溉工程,使引泾灌溉工程和灌溉管理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也让郑国渠延续至今。
03游览指南
该遗址开放区以"郑国渠再现——寻迹古渠首"为主题,通过“再现千年古渠、再现沃野大集、再现水域花海”三大板块,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千年渠首文化,观赏花海美景,体验乡间野趣。
张家山风光秀美、泾河大峡谷雄浑壮阔,这里是自然与人文碰撞交汇之处,也是各类地质奇观齐聚的宝藏之所。如今,郑国渠景区分综合服务区、泾河地质公园区、泾河峡谷观光游览区、黑沟奇峡区、郑国湖休闲度假区五大游览区。
为了对郑国渠的科学价值、灌区管理演变、在水利史上的价值、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更专业地解读与展示,还建成了郑国渠首遗址博物馆、郑国渠纪念馆。馆内以最直观的方式勾勒出郑国渠发展演变脉络和各历史时段样貌,并展现每代工程的历史背景。
五一期间,郑国渠首遗址区将特别策划推出非遗剪纸走秀、杂技、秦腔展演、乐器独奏等30余场限定节目,并设置“水利游乐场”“非遗市集”等80余个特色展位,迎接广大游客的到来。
观光打卡顺序
✅看渠首遗址,感受二千多年前的“黑科技”
✅走民生桥,听泾惠渠讲民国治水史
✅赏油菜花海,感受中国“基建人”的浪漫
✅进博物馆,探秘流动千载的华夏水脉
郑国渠首遗址区开放时间为每日8:30—18:00,17:00停止入园。遗址区实行免费预约制,需通过官方平台提前预约,每日可预约当日及未来5天门票,每日16:30后不可预约当日参观。
郑国渠旅游风景区郑国雕像
来源:文物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