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党建 社会 文旅 教育 开发区 汽车 房建 企业 地市 艺体 更多

西安城墙:千年城垣传文脉 古今辉映启新程

陕西日报 2025-04-14 10:01:58

西安城墙一角(资料照片)。本报通讯员李明摄

我的心里话

西安城墙管理委员会工作人员 陈鑫

多年来,我们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在西安城墙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方面持续发力,探索创新。目前,西安城墙景区已成为国内外游客来西安游玩的热门目的地,越来越多的人登上城墙,感受厚重且充满魅力的历史文化。请习近平总书记放心,我们将全力保护好西安城墙,让更多的人了解西安城墙的历史文化内涵,并加入到保护城墙的行列中来。

(本报记者 赵茁轶 整理)

本报记者 赵茁轶 实习生 王宇晨

西安日报 记者 张静 李明

和风拂面,暖日烘晴。桃红柳绿,竞艳争春。

西安城墙的青砖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漫步观景的游人欣赏历史的留存。4月5日,城墙上,游人如织,赞叹连连;城墙脚下,几位“老西安”或沉吟对弈,或吼起秦腔,怡然自乐。

西安城墙上有千载的流光,城墙下有人间的烟火。

2015年2月15日晚,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门内的甬道抚摸着城砖,怀着对家乡的深厚感情,殷殷嘱托:“这是世界级的宝贝,要保护传承好。”“让世界上更多的人到城墙上来。”

十载春秋倏忽而过,言犹在耳。“城墙守护者”铭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许,肩负守护历史古迹的神圣职责,续写长安文脉的时代篇章。

西安城墙这座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在时代发展中活力依旧,神采奕奕地向世人讲述着它的故事。

文旅融合创新不断

4月4日晚,2025年度《梦长安——大唐迎宾盛礼》在西安城墙南门正式开演。

“落吊桥、开城门、迎贵宾!”

随着“鸿胪寺卿”气势如虹的盛邀,西安城墙南门下金甲闪耀、旌旗飘扬,“文武百官”和挑着宫灯的“宫女”纷纷出城,迎接今年首批观演的游客,带领大家“重回”令人魂牵梦绕的大唐盛世。

肖佐伟2016年开始在《梦长安——大唐迎宾盛礼》中饰演“金甲武士”,至今已有9年时间。

不久前,一群来自非洲的游客来到西安城墙,与肖佐伟进行了对话。这些客人不但热情,更对整台演出充满了好奇。

“这是做什么的?”“为什么他们的衣服不一样?”“唐朝真的很繁华吗?”

从服装、道具、化装到演员的舞蹈,再到大唐的繁华以及演出的文化内涵……源源不断的问题将肖佐伟包围。“能和这些游客有这样深入的交流,对我而言是非常宝贵的体验。”肖佐伟说。

西安城墙南门作为“文化国门”“礼仪之门”,是唐朝历史文化的见证者。《梦长安——大唐迎宾盛礼》通过沉浸式演出将历史文化展现给海内外游客,成为世界了解唐代礼仪文化的重要途径。

肖佐伟说:“我们的演出舞台从南门内的普通场地变为开合阶梯舞台,演出越来越精彩,游客也越来越多。”

近年来,“城墙守护者”在文旅融合方面积极探索创新,通过科技赋能、品牌活动等方式实现历史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西安城墙景区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文旅融合典范。

除了已成为古城西安文化名片的《梦长安——大唐迎宾盛礼》,西安城墙景区还挖掘唐文化内核,成功打造了“金甲武士”和“盛唐天团”两大核心IP。其中,“金甲武士”IP曝光量累计超9489.7万次,成为现象级文化符号。

随着数智时代的到来,MR、VR技术也被广泛应用到西安城墙景区旅游场景中。

4月3日,来自广西的游客李先生带孩子在城墙上体验了MR攻城体验项目。他们戴上头显设备,感受在朱雀门马面内击败攻城叛军的场景。李先生兴奋地和儿子说:“看,我已经击中两个叛军了。”

MR攻城体验项目故事背景设置在唐天宝年间,安禄山叛军兵临城下,大唐军士在城墙上和叛军激战。这样的场景设计更有年代感和历史感。此外,设置在朱雀门马面区域的虚拟弓箭以及射击体验活动,可以让游客更直观地了解城墙马面的作用,提升互动体验性。

如今,人们打开手机,就可以获取详细的导览信息和语音讲解;戴上VR眼镜,便能够“穿梭时空”,了解城墙全貌;漫步城墙上,时而可见机器狗与小朋友友好互动……

西安城墙景区以融合古今的智慧,将历史文化遗产转化为时尚的文化IP,以“科技赋能+跨界联动”,让历史名胜焕发新活力。

“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景区服务设施,提升游客接待能力,通过科学规划游览线路、优化票务系统、加强人员培训等措施,为游客提供更高品质的服务。”西安城墙管理委员会文旅发展部文旅中心负责人朱媛介绍,未来,西安城墙景区将持续深化“科技+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模式,重点推进智慧旅游建设。

科技助力古迹“焕新”

西安城墙始建于隋,扩建于明代,已有1400余年历史。如何更好地保持这座古代城垣的“身体健康”?“城墙守护者”作出了诸多努力。

4月3日,记者跟随西安城墙管理委员会文化遗产保护部负责人高衡来到西安城墙管委会信息中心,一个数米宽的数字大屏映入眼帘,正中间是西安城墙全域数据模型。遍布城墙的3000多个变形监测点位和1300多个智感设备,能够及时反馈数据信息。大屏幕上,多个板块显示着西安城墙各方面的实时数据。

“我在西安城墙景区工作20余年了。过去的文物保护多为‘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且抢救式的保护非常被动。现在,我们更注重用‘治小病、治未病’的预防性保护理念开展保护工作。”高衡说。从全人力一步步测量、复核城墙的“身体状况”,到人工与科技相结合、数字化技术的全方位应用,文物保护在科技的加持下变得更加精准高效。

西安城墙的保护工作经历了长期的摸索和完善。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城墙保护更加智能化、精细化。

“我们建立了西安城墙数字方舱综合管理平台。该平台整合了文物保护、文旅运营、防汛指挥、安全应急4个方面的数据要素,能有效提升保护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西安城墙数字产业创新中心总监赵彬介绍,平台通过数字孪生技术、物联网监测、大数据分析、AI智能体等手段,实现了对城墙的全方位监测和管理;通过绿、黄、橙、红4色分级预警机制,将城墙预防性保护的标准、机制、紧急程度进行数字化呈现。

近年来,“城墙守护者”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以宏观可控制、变化可监测、风险可预知、保护可提前、活动可管控为目标,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紧密合作,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推动城墙保护工作步入新发展阶段。

2021年,兰州大学核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团队带着研发的国内首套塑闪宇宙射线缪子成像设备,给西安城墙做了一次实验性“CT”。这是国内首次采用缪子成像技术对大型文物古迹进行实验研究。

由于常规探测方法或需要进行破坏勘探、或很难完全穿透,大型文化遗产内部探测一度成为难以解决的问题。缪子成像技术则提供了一种全新解决方案。“我们选择城墙的58号马面区域作为探测目标,设置6个测量点,多角度采集缪子数据。”兰州大学核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团队负责人介绍。

在分析马面数据的过程中,团队发现,砖和夯土之间好像有明显的密度异常体。因为不确定这一情况是否存在,团队反复向城墙景区工作人员求证,得到了工作人员的肯定。

在此基础上,2023年,西安城墙管理委员会联合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采用地质雷达、高精度面波法、宇宙射线、三维激光扫描等10余种先进的勘测方法,对城墙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全身CT”。

“有了这些数据,我们能更好地对整个城墙的内部结构进行保护。”高衡说,“我们将加强跨学科、跨领域合作,加大科技赋能力度,不断探索创新文物保护手段。”

共同发力联动保护

在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中,宽阔的城墙上杂草丛生,几只羊低头吃着草,一对姐弟微笑着坐在城墙上。

年过九旬的西安居民郑泽尧告诉记者:“这张照片拍摄于1975年。那时的城墙上长着草,是放羊的好地方。”

“那时候,我每天骑自行车上班要走城墙根的北马道巷,再出城墙西门。”郑泽尧说,“这张照片是我在南马道巷那段城墙上拍的,没想到为古城的变迁保留了一些资料。”

郑泽尧拿出一小摞保存完好的黑白照片向记者一一介绍。南马道巷路上的自行车辐条、城墙旁低头食草的羊……一张张珍贵的老照片在光影明灭间拼贴出城墙过去的模样,记录下西安城墙的岁月变迁。

经过多年的保护修缮,西安城墙已形成“墙、林、路、河、巷”五位一体共同发展的格局。老一辈革命家保护西安城墙的夙愿,在新时代成为现实。如今,西安城墙已成为古城西安蓬勃生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述说着这座城市“活的历史”。

“西安城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们力求保证城墙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完整性。”朱媛说,“我们希望在保护的前提下,打造独具特色的西安城墙文化地标,协同推进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借创新之力让历史名胜焕发新的生机。”

4月7日,来自河南的游客张先生乘坐无人驾驶的智能游船,在护城河的一波碧水上游玩。“这是我第一次乘坐无人驾驶的船,很新奇!”他说。

“智能游船项目备受游客青睐。”西安城墙管理委员会文旅发展部副部长胡晓云说,“在护城河治理方面,我们利用新型基础测绘、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搭建护城河智能水位检测系统,自主建成陕西省水利风景区首个水质实验室,引入高度自动驾驶智能清洁船,系统推进水体保护和综合研究,满足景区数字化、科学化管理需求。”

保护与开发好城墙并不矛盾。从20世纪80年代的“全民保护城墙工程”到如今的预防性保护探索实践,“城墙守护者”将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有机结合,让全民参与到保护城墙中。

“保护城墙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西安城墙的保护工作得到了多方支持。”西安城墙工作人员尚楚乔说,人防、交通等部门以及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城墙保护工作,构建起城墙保护联动机制,形成协同保护方案。2023年5月26日,西安城墙文物保护工作站在西安城墙南门箭楼揭牌,凝聚各方力量,共同守护城墙。

“小朋友,快下来!”4月2日,在顺城巷吃烧烤的西安市民姚远看到两位小朋友在城墙城砖上攀爬,连忙上前制止。

“我们‘老西安’常说‘城墙在,根就在’。守护好城墙是我应该做的。”姚远说。

这座城市的人们热爱城墙,世界各地的人们也在关注它。西安城墙作为“中国明清城墙”项目之一,已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其保护工作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西安城墙的保护经验为其他国家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借鉴。

2023年9月23日,国际古城墙(堡)联盟在西安成立。西安城墙管理委员会作为联盟的发起单位之一,为全球古城墙保护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正如一位国际友人感叹的:“西安城墙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这座千年古迹在国际舞台上绽放着独特魅力。

西安城墙用时间凝结古都文化,文物保护则依靠全民共同参与。人们共同关心与呵护的西安城墙,以其优美的环境与独特的内涵滋养着这片土地。

“我在城墙根儿长大,这里的变化翻天覆地!”西安市民刘和平笑着说,“我们这些老西安人,如今遛弯儿散步的地方越来越多了,日子过得很舒坦!”

文物活化的真谛,或许就在于这一幕幕生活图景。

来源:陕西日报

  责任编辑:白睿祺 李晓庆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