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全息投影、虚拟现实、多媒体声光电技术等创新应用层出不穷——科技之光点亮陕西演艺之美
《长恨歌》演出现场(7月28日摄)。
“跟着演出游陕西”是陕西文旅的亮丽名片,也是海内外游客深度探寻三秦大地的一扇窗口。
《长恨歌》《驼铃传奇》《复活的军团》《再回延安》等文旅演艺长演不衰;《白鹿原》《柳青》《主角》等思想深邃的舞台剧力作在全国数轮巡演,赢得广泛赞誉;借助“游陕西”平台的AI伴游助手,游客能轻松获得精准高效的专属路线……
文化演出魅力不断升级、观演热潮迭起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日新月异的科技手段的应用。
近年来,陕西文化演出舞台不断打磨经典、推出精品,全息投影、虚拟现实、多媒体声光电技术等创新应用层出不穷。这些技术深度融入文艺创作,创造性地拓展叙事的时空维度、丰富观众体验层次。
陕西文化演出,正以旺盛的生命力和与时俱进的创新活力,成为满足人民高品质精神文化需求、点亮城市夜间经济、推动文旅深度融合的强劲引擎。
重构视听,打造沉浸体验
7月28日,夜幕降临,骊山披上墨色锦袍。
晚上8点10分,华清宫景区内,“杨玉环”轻舒广袖羽衣,从“天边”飞出,在亚洲最大山体投影幻化的缭绕云雾间,缓缓降落至九龙湖湖心,又隐没于骤然升起的水幕之后。正当观众疑惑之际,“杨玉环”已乘一叶小舟,登上了由湖底液压升降系统托起的鹊桥……在实景与科技的奇幻交融中,大型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如期上演。
作为这场宏大叙事的神经中枢,观众席周围的设备控制中心正精确地“指挥”着一切。
“观众渴望‘穿越’,我们就用技术凿开时空隧道,以‘骊山为幕、湖水为台’,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跨越千年的爱情故事。”陕西长恨歌演艺文化有限公司技术设备中心机械特效部经理张星在控制台前凝视着实时监控画面说。
自2006年首演至今,《长恨歌》已超越演出本身,成为中国文旅演艺界屹立近二十载的科技美学丰碑。其长盛不衰的奥秘之一,就是“常演常新”。陕西长恨歌演艺文化有限公司每年投入大量资金升级技术设备,从灯光特效的迭代到舞台机械的改造调试,从未停歇。
九龙湖上,由9块可移动机械板组成的主舞台随剧情悄然变换;水下,隐蔽的液压升降系统驱动着“鹊桥”与“阙楼”灵活升降;骊山上,5000多盏可变色灯源如闪烁的繁星勾勒出山体轮廓。
“我们已拥有隐蔽式折叠LED屏、山体星空特效、水下升降舞台等31项专利技术。”张星介绍,“去年,我们引入了全息投影与裸眼3D技术,打造‘祥云绕蓬莱’的仙宫幻境。今年,还将引入全景声技术,让观众全方位感受恢宏历史场景与剧中人细腻的情感变化,获得更极致的沉浸式体验。”
持续的技术革新与运用,让游客的每一次观演都成为一场全新的视听之旅。来自上海的“回头客”陈俊芳感叹:“网友所说的‘值得怒刷N遍’一点不夸张。当‘杨玉环’和‘李隆基’踩着旋转的羽翼在‘仙境’重逢时,千年后的我们看到了诗人笔下描绘的‘在天愿作比翼鸟’。”
赋能叙事,精进舞台呈现
高擎“陕派话剧”旗帜的陕西人民艺术剧院,以精品创作生产为核心竞争力,创排的《白鹿原》《平凡的世界》《主角》等改编自陕西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同名话剧,获得多项国家级重大奖项,演出足迹遍布全国,为无数观众带去视觉与心灵的震撼。
7月23日上午,为确保即将在汉中天汉大剧院举办的《白鹿原》惠民演出顺利进行,已提前进驻剧院的陕西人艺前站组与当地工作人员召开技术协调会。会议室的墙上有舞台布景图纸,舞美设计师陈龙飞指尖划过密密麻麻的标记,与工作人员商讨每一个细节。窗外,一批贴着“陕人艺封箱”标签的舞美道具箱已堆在卸货区。
《白鹿原》书写的是白、鹿两家几代人的恩怨纷争,是以家族命运映射时代变迁的史诗。陈龙飞说:“话剧的舞台呈现要迅速引导观众进入故事空间,所有的道具、灯光、音响等技术元素都在参与表演。”
话剧《主角》的舞台呈现同样精彩:一把象征命运的红椅成为贯穿全剧的核心意象,在空灵的舞台上随光影流转;16根台柱子构成了写意空间,通过变换位置与长短表现不同场景。
陈龙飞告诉记者:“《主角》全剧通过50多个场景的切换,展现主人公忆秦娥长达40年的人生历程,对舞台调度要求极高。我们采用了数字化技术管理舞台道具,通过预设标准化指令对每个移动步骤进行精确控制,大幅降低操作误差。”
如今,科技的广泛运用让各种风格的舞台呈现更易实现。谈及数字科技与舞台艺术融合的心得,陈龙飞坦言:“话剧舞台的核心永远是人的表演。我们要坚守戏剧艺术本体,让科技为艺术增色。”
智慧管理,提升服务效能
作为全省智慧旅游总平台,“游陕西”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应用多项数字技术,推动构建智慧旅游云生态圈,全面提升定制化、个性化、全流程服务水平。
2020年8月上线以来,“游陕西”公共服务平台提供超过1400个景区门票产品,整合收录近千个文化旅游资源,分类整理出55个推荐目的地排行榜,累计用户量已达406万。该平台通过对全省景区数据的一站式统筹,助力旅游管理部门及时掌握信息,形成预测预警机制,提高应急管理能力。
2023年,“游陕西”公共服务平台入选“2023年物联网赋能行业发展典型案例”和“2023全国旅游公共服务优秀案例”。
“游客可以在平台实时查看文化演出的场馆场次、演职人员等信息,在动态交互式座位图上在线选座,平台实时出票。”“游陕西”公共服务平台运营负责人刘星宇介绍,文旅场景流量波动极大,热门演出开票时,常有上万用户同时抢票,“我们基于云计算搭建了弹性扩容的分布式系统,能在10分钟内完成服务器资源扩容,保障购票流畅不卡顿。”
全国首个超大型秦文化主题演艺《赳赳大秦》是陕西文旅市场又一“现象级”产品,其购取票等服务就由“游陕西”公共服务平台提供。
在统一数据池框架下,平台通过“工具下沉+数据穿透+定制化服务”模式,将智慧管理能力深度赋能给单个演出方,在数据洞察、运营提效、决策优化等方面提供支持。
刘星宇说:“我们可以实时监控核心经营指标,自动预警异常数据;根据以前的上座率、用户搜索热度、节假日特征等数据进行分析,优化演出排期;运用NLP技术解析超10万条演出评论,利用情感分析模型实时追踪社交媒体口碑,助力提升剧场服务质量。”(记者孙亚婷 文/图)
来源:陕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