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4月10日摄)。本报记者 文超摄
我的心里话
柞水县营盘镇朱家湾村党支部书记 毛家锋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牛背梁,让朱家湾村干部群众深受鼓舞。我们牢记谆谆嘱托,当好秦岭生态卫士,让朱家湾村走上绿色发展之路。2023年,朱家湾村被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评选为“最佳旅游乡村”。如今,我们把全村作为一个景点,从房前到屋后、从室外到室内,对环境卫生、基础设施、旅游服务等方面进行提档升级,不断满足游客需求,持续扩大朱家湾村的影响力,努力在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走稳走远。(本报记者王佳伟整理)
本报记者陈艳王佳伟文超
商洛日报记者王江波
柞水县融媒体中心记者李沁杰
秦岭,这座中央水塔,横亘在中华大地上,绵延不绝。
2020年4月2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抵达商洛市柞水县,首先来到位于秦岭山脉东段的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他强调,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对确保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殷殷嘱托激励着生活在牛背梁下的干部群众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接续奋斗。
5年后,又是一个春天。这片古老的山林,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从“巡山日记”到手机APP,生态卫士的“足迹”从山路延伸到“云端”,传统的山林守护方式变得更加“智慧”;
民宿经营者燕峰的老屋里,飘出的不仅有炖土鸡的香气,还有从土坯房到精品民宿的“蝶变芬芳”;
曾经的穷山沟变成“诗和远方”,朱家湾村被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评选为“最佳旅游乡村”;
……
人们用坚守和创新,在秦岭书写了一个个关于绿水青山的动人故事。
老树开新枝
3月20日,春分。当第一缕阳光穿透牛背梁的薄雾,柞水县营盘镇秦丰村村委会副主任徐熙南便走出家门,踏上当天的巡山之路。
“我们村的护林团队有27人。管好护好辖区林木和河道是我们的职责。”徐熙南说,“我巡护的主干线长13公里。除了巡护之外,我还要督促其他护林员完成任务。”
徐熙南有一本“巡山日记”,记录着他与护林员每天在山中行走的足迹:
“今天是大年初一,我零时就和护林员一行赶到花门楼。一要看护好庙前的千年铁树;二要防火,防止引发火灾;三要疏导群众,防止人多拥挤发生意外事故。”
“今日气候温和。早饭后,我与护林员结伴徒步至秦楚古道遗址,巡查了千年古道,沿途保护良好,无损坏和不良迹象。”
……
徐熙南说,山上的每棵老树都是他的“老朋友”。每年春天看着这些老树长出新叶,他很有成就感。
与徐熙南一样,柳太青也从小生活在牛背梁下。52岁的他是朱家湾村的护林员。
“您这名字听上去就很适合护林。”记者打趣道。
“大伙儿都这么说。”柳太青笑着说,“我们现在的巡护很有科技含量。”
柳太青一边说一边打开手机里的生态卫士APP。这个APP记录着他每天的巡护路线、时长等内容。
生态卫士平台是陕西省“生态云”感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护林员开展巡林工作时登录生态卫士平台,其巡护轨迹、事件上报等工作动态可实时上传至平台系统。管理人员可根据上传的动态信息,及时处理森林病虫害、森林火灾、破坏林草资源等事件。
2024年,商洛市生态护林员在生态卫士平台的上线率为80.78%,居全省首位。
“你们看,这是我们的工作服。”柳太青一边展示身上的橘黄色制服一边说,“巡山护林和宣传环保知识时,我们都会穿上。”
牛背梁的生态卫士不仅有当地村民,还有专业人员。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老林保护站站长张奇奇就是其中之一。
张奇奇已在牛背梁工作了20多年。他和保护站同事每周至少进行一次长线巡护、一次短线巡护,并记录保护区内植物生长和动物活动情况。
随着秦岭生态环境逐渐向好,珍稀野生动物也越来越多。
羚牛、川金丝猴、金钱豹、林麝、红腹锦鸡……在红外相机的“加持”下,张奇奇和同事陆续发现了多种野生动物。
“过去,村民主要以上山打猎、挖中药材等为生。现在没有人再干这些事了,大家都自觉当起了秦岭生态卫士。”朱家湾村党支部书记毛家锋欣慰地说。
老屋展新颜
3月25日,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迎来了今年的开园时间。随着公园的“重启”,来朱家湾村的游客也多了起来。
当日傍晚,还没到饭点,绿景居农家苑已飘出炖土鸡的香味。
“这几年民宿生意不错。碰上旅游旺季,客人还得等位。”绿景居农家苑经营者燕峰说,“我们刚把房间‘挂’到线上平台,就被预订了。”
燕峰是村里第一批开办农家乐的村民。2011年,他从外地打工回来,在自家办起农家乐。
这一干就是10多年。
“开始的时候,我把民宿装修得很简单,一层一个卫生间。前几年,我发现这样不行,村里的民宿产业都在升级,我们再不升级就要被淘汰。”燕峰说。
去年,燕峰花了七八十万元,把房屋精装了一番。
“不是自夸啊,现在这里不能叫农家乐了,应该叫精品民宿!”燕峰笑着说。
老屋展新颜的不只燕峰一家。朱家湾村民宿产业正从传统向精品蝶变、从单一住宿向“民宿+”多元业态发展。
“快来这里拍屋檐!”
“这里景色太美了!”
……
在米垛漫境设计师酒店外,不时有游客前来拍照。
这座民宿酒店于2021年6月开业,装修风格现代,游人推窗见景。
米垛漫境设计师酒店后勤负责人张丹介绍,酒店设计按照地势“随弯就弯、随坡就坡”的思路,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对传统老宅进行保护修缮和开发利用,使民宿民居与周边环境相得益彰、互成景观。以前不起眼的石头、老树,现在成了游客打卡点。
随着朱家湾村旅游产业的兴起,很多村民被“嵌”在这条产业链上。
何燕和她的母亲都在朱家湾村上班。何燕是米垛漫境设计师酒店的前台工作人员,她的母亲在春花的院子民宿当厨师。
“我现在很满足。”何燕说,“我在这里工作,离家近,又能照顾老人孩子,每个月收入3500元,日子过得越来越幸福。”
老房屋变身“新IP”、老树成为游客打卡点、村里人在“家门口”就业……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旧屋、古树成为生态价值、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新载体。
老林获新生
“老林头,穷山沟,吃的石蜡菜,点的松树油。”这句民谣是朱家湾村昔日的写照。
“那时,土坯房依山而建,年轻人外出打工,只有老人守着半亩薄田。”村里原来的老支书、如今的村监委会主任胡平志回忆道。
朱家湾村地处秦岭南麓腹地,山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半亩。毛家锋说,那时村里家家户户都很穷,方圆十里的姑娘都不愿嫁过来。
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的建设,让朱家湾村村民看到了希望。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村上探索发展乡村旅游。
路子走对了,牛背梁成为生态引力场,焕发新的生机。
民宿集群来了。
朱家湾村以全国甲级民宿——阳坡院子民宿为龙头,引来了花锦园、秦岭时光、云筑溪畔等55家特色民宿,打造了以红庙河农家、雨阳农家为代表的94家农家乐,建成大坪地、佬林客栈、魁星楼3个农家乐集群,满足游客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提升景区品质。
民宿集群的落户,带来了行业标准化运营模式。比如,阳坡院子民宿按照一院一特色的建设理念,打造体验感强的多元风格集合院落;米垛漫境设计师酒店引入管家制度,让游客在游玩的同时能体验朱家湾村的民风民俗。
2023年,朱家湾村被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评选为“最佳旅游乡村”。胡平志代表朱家湾村在乌兹别克斯坦领到奖牌时,笑得合不拢嘴。
离乡多年的游子也回来了。
3月22日,一场盛大的春季社火活动在牛背梁下的终南山寨举行。激昂热情的锣鼓表演,仿佛把游客带到了热闹的集市。
终南山寨的开发者叫邓有财。1990年,17岁的邓有财走出柞水的大山,开始创业。2007年,他返乡创办陕西惠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2015年,他进军旅游产业,打造终南山寨精品景区。
返乡创业18年,邓有财目睹了家乡巨变。“外面世界千般好,不如回家做个‘宝’。”他说。
一代代村民的奋斗、一个个游子的返乡,让朱家湾村获得新生。
柞水终南山寨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邹少蕾介绍,如今,终南山寨有120多家商户入驻,123户村民在这里办起了民宿、农家乐,150多名青年返乡就业。
现在,朱家湾村形成了一条涵盖吃、住、行、游、购、娱的产业链条,文旅体融合的乡村旅游综合体渐成规模。截至2024年,朱家湾村已发展农家乐216家、民宿56家,年均吸引游客150万人次,综合收入超10亿元。
“生态兴则文明兴。我们将持续擦亮‘最佳旅游乡村’金字招牌,进一步完善优化基础设施,培育新业态、打造新场景,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体验。”毛家锋说。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如今的朱家湾村,青石板路蜿蜒、溪水潺潺,传统院落与秦岭风光相映成趣。游人推窗见景,在这里找到了“诗和远方”。
这座曾经的“深山老林”正以绿色为底色,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崭新篇章。
来源:陕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