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党建 社会 文旅 教育 开发区 汽车 房建 企业 金融 艺体 更多

陕西人艺以“三剧”实践铸就话剧“生命史诗”——淬文学之魂、立舞台之骨 话剧《生命册》为艺术节注入陕西强音

中国文化报 2025-10-14 14:01:32

陕西人艺以“三剧”实践铸就话剧“生命史诗”——淬文学之魂、立舞台之骨 话剧《生命册》为艺术节注入陕西强音

10月10日、11日晚,由陕西演艺集团·陕西人民艺术剧院(以下简称“陕西人艺”)出品的话剧《生命册》亮相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镌刻着时代印记的“生命画册”在重庆人民大厦会堂的舞台上鲜活铺展,有关人物命运的叩问及思考,在观众心间久久回荡。作为本届艺术节上唯一代表陕西省参评第十八届“文华剧目奖”的作品,话剧《生命册》以深刻的人性挖掘和磅礴的史诗质感,精彩的舞台呈现和感同身受的灵魂拷问等,赢得满堂彩。这也让人们情不自禁地把目光投射在陕西人艺剧目创作、剧场实践以及剧院建设等维度方面,深入探寻“文学剧院”的独特魅力。

“三年一届的中国艺术节是我国规格最高、影响力最广的国家级艺术盛会。我们期待通过这一高端平台,与全国同行交流,让更多观众感受生命的浓稠、读懂生命的意义,感悟‘陕派话剧’的艺术力量与人文温度。”话剧《生命册》出品人、导演,陕西人艺院长李宣说。

陕西人艺以“三剧”实践铸就话剧“生命史诗”——淬文学之魂、立舞台之骨 话剧《生命册》为艺术节注入陕西强音

剧目篇:

阅人亦阅己看“生命”绽放

“未演先售300场”再续传统

读书,是理解戏剧最深处的密码;观剧,是感受文字最生动的表达。好的文本赋予舞台深沉之力,好的剧作则让静默的文字淬炼成有风骨、有呼吸的生命,与观众一起,看岁月洗涤浮华,品风霜磨砺赤诚,感艰辛孕育成功,明信仰照亮前路……

话剧《生命册》的改编,正是这份“文字与舞台双向奔赴”的生动注解。在一级编剧李宝群、一级导演宫晓东以及多位业内大咖的加盟下,陕西人艺以五年磨一剑的耐心和对文学经典的敬畏之心,将作家李佩甫荣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展现50年时代变迁、镌刻着一代人生命轨迹的史诗级作品《生命册》成功搬上话剧的舞台。

自2023年5月14日首演以来,话剧《生命册》已在全国13座城市的17家剧场巡演47场,让9万余观众得以在近5个小时内,沉浸而又反观自省,快捷而又深刻地体悟50年的心灵跨度,与丢、骆驼、老姑父、杜秋月、梁五方、虫嫂等一个个被时光淘洗过的鲜活生命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共同书写属于台上台下每个人的“生命册”。

“以较快的速度读完30余万字的原著,最少也得三四天时间吧?舞台上只用了4个多小时就重点讲述了6个核心人物的命运故事,并且刻画得入木三分。如此紧凑的叙事与极具感染力的艺术诠释,让人意犹未尽,丝毫不觉得剧情冗长。”重庆观众陈女士说。“我没有一秒走神地看完了全剧,感觉真与剧中人物活过一回似的,让我落泪不止……”观众陈珂安说。

该剧总导演宫晓东表示,既要坚守现实主义创作阵地,也要积极探索舞台艺术表达新路径。《生命册》选择了叙述体与戏剧体结合、写实与写意结合、再现与表现结合的方式,致力于让生命的书写更具张力。

《生命册》的舞台简约却充满力量:3个木制大框架与2个铁质正方体构成场景主体,创造了现实又超脱的场景空间,将人物命运的沉浮与时代的变迁凝练其中,不仅聚焦个体的生命历程,更映射出一个时代的精神图谱。

作为陕西人艺“茅奖”系列的第四部作品,《生命册》自首演以来,备受市场认可,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效统一”。在全国巡演过程中,这部作品更是凭借深厚的艺术底蕴,受邀登上多个高规格舞台:从纪念西南剧展80周年暨第八届全国话剧优秀剧目展演,到“大戏看北京”2023优秀剧目展演季闭幕演出;从第二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精彩亮相,到第九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第十三届西安戏剧节(开幕大戏)等一系列戏剧展演活动。每一次登场,都是行业与观众对其艺术价值的高度认可。如今,“陕西人艺+茅奖改编”已成为中国话剧界极具辨识度的艺术名片,成为票房号召力与口碑美誉度的双重保障。

“在市场运营上,今年初,陕西人艺又与天视集团签订了《生命册》300场演出合约,延续了自话剧《白鹿原》《平凡的世界》面世以来,陕西人艺“未演先售”的成功商业模式,进一步印证了文学经典戏剧化的市场潜力,为‘陕派话剧’的可持续发展构筑起经济基础与口碑高度。”李宣表示。

陕西人艺以“三剧”实践铸就话剧“生命史诗”——淬文学之魂、立舞台之骨 话剧《生命册》为艺术节注入陕西强音

陕西人艺以“三剧”实践铸就话剧“生命史诗”——淬文学之魂、立舞台之骨 话剧《生命册》为艺术节注入陕西强音

剧场篇:

“宅剧场”营造沉浸观剧体验

期待观众跟着演出去旅行

“巴适得很!剧情精彩,剧场外打卡拍照氛围浓,让我们观众如同行走在中原大地之上。”中场休息时,在重庆人民大厦会堂一楼前厅,观众姜女士与朋友忙着在翻开的巨型“生命册”前拍照留念,身边是“无梁村”野蛮生长的芦苇,以及“那一望无际的黄土地,是唯一能托住我的东西”等经典语录。

这些互动装置巧妙营造出质朴而厚重的黄土气息,恰与作品所蕴含的土地、生命等深层内涵相契合,让观众在步入剧场后一直置身于故事的精神原野上,与剧中人紧紧相连。

“此次来重庆参加‘十四艺节’,总演出时长4小时25分,加上中场休息及提前进场、散场后拍照交流的时间,观众在剧场的时间足足有5个小时。对于多数观众来说,这都是很少遇到的。对此,我们提出了‘宅剧场’这一概念,并要求我们的演员、工作人员把服务从台上延伸至台下,用艺术的专业和陕西人的实诚,为所有观众开启一场全程陪伴的‘艺术慢生活’。”剧中“骆驼”的扮演者、陕西人艺副院长李俊强介绍说。

记者看到,冷餐台、文创台、打卡点以及主演签名台等多个展台将重庆人民大厦会堂装点得如同一场话剧美学的雅集。小说《生命册》以及话剧《生命册》文创书包、T恤、冰箱贴、记事本、车载香薰等衍生品琳琅满目,吸引着观众驻足端详、细细挑选。

“两年来,伴随着《生命册》的巡演,我们也把类似的‘戏剧集市’开进了全国各地的众多剧场,并通过演前沙龙、化妆体验、文创展销等多元化活动,拓展演出的内涵与外延。与此同时,我们还与相关单位合作,把陕西特产带到集市上,丰富观众对陕西的了解,也希望他们跟着演出去旅行,到陕西去做客,这也是我们作为国有文艺院团的使命与责任。”李宣表示。

陕西人艺以“三剧”实践铸就话剧“生命史诗”——淬文学之魂、立舞台之骨 话剧《生命册》为艺术节注入陕西强音

剧院篇:

“文学剧院”四线作战

“文艺铁军”善打硬仗

“中场换纱布时,请工作人员和着音乐声慢慢地将纱布升起,这时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幕布上又多了一个人名……”“把那个椅子移到舞台中间,坐着听他讲……”10月9日下午,空旷的剧场里,总导演宫晓东与演员们对该剧进行演出前的第二次合成。

所有演职人员全情投入,毫无保留,即便有人脚伤肿痛,有人中暑发热,也毫无懈怠,用行动诠释着“文艺铁军”的责任与担当。大家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绷紧状态这根弦,确保表演精准到位、完美呈现。

记者获悉,《生命册》此次征战中国艺术节的征程并不轻松。由于《生命册》剧组与《平凡的世界》剧组人员重合率超90%,加之部分主演须兼顾新剧《星空与半棵树》的创排工作,团队无法按惯例在到达重庆前开展完整集结排练,只能在巡演行程及新剧排演间隙,于各地辗转途中见缝插针地组织排练,这对演员的体力与专注力构成了极大考验。即便如此,团队并未止步于“温故”,反而积极“知新”,力求让《生命册》在打磨中绽放更耀眼的光彩。

“根本不用酝酿情绪,8日晚合成时,我就绷不住了,眼泪一下子就出来了。”剧中“丢”的扮演者、青年演员蔺凯向记者介绍,“我当时心里咯噔一下,‘老姑父’怎么这么狠,连一个念想都不给我留。”原来,这就是当天总导演现场加戏造成的效果。

“之前也狠,是到最后也没看他(“丢”)一眼。这回是一直看他,还走到他的跟前,却一把将代表着寄托和念想的纸分机拿走,转身,嗖的一声,丢了出去……”“老姑父”的扮演者、演员冯子夏说。

记者在合成现场看到,除纸飞机这一桥段外,不少细节被重新打磨,一些台词被修改提升,种种调整只为更加精彩地绽放。

对陕西人艺而言,以精益求精的态度深耕剧目创作生产,始终是发展的立身之本。作为业界公认的“茅奖改编专业户”,陕西人艺此前成功将《白鹿原》《平凡的世界》《主角》三部茅盾文学奖作品搬上舞台,构建起极具影响力的陕西人艺“茅奖三部曲”。当观众还沉浸在这三部大型话剧蕴含的浓厚地方文化气息中时,2023年,“茅奖”新作《生命册》又以恢宏的叙事格局和深沉的人文关怀与全国观众见面,并以两年近10万人次的观演数据刷新陕西人艺新作观演纪录,更成功斩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且在话剧类别中位居榜首。

除此次代表陕西冲击第十八届中国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外,接下来,陕西人艺还有几场硬仗要打:一是“陈彦三部曲”系列第二部——话剧《星空与半棵树》首演;二是10月17日至11月5日,《白鹿原》《平凡的世界》《主角》《生命册》《星空与半棵树》五部大剧集体亮相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陕西人艺成为继北京人艺后第二家在上海国际艺术节上驻演的院团;三是《星空与半棵树》返回西安,亮相第十一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这对陕西人艺来说,可谓“四线作战”。

“这些都是‘必须打赢的硬仗’。”李宣表示,陕西人艺将继续坚持以“文学立院”为根本,发扬“文艺铁军”优良传统,依托现实主义创作传统,更好地向全国观众展示独树一帜的“陕派话剧”的深厚底蕴和美学风格。(秦毅 杨浩宁

陕西人艺以“三剧”实践铸就话剧“生命史诗”——淬文学之魂、立舞台之骨 话剧《生命册》为艺术节注入陕西强音

(陕西人艺供图)

  责任编辑:白睿祺 赵森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