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石家庄都市圈之后,今年第二个都市圈成功晋级“国家队”。
近日,吉林省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长春都市圈发展规划》于8月22日正式获得国家发改委复函,并在10月9日经吉林省政府批准后印发实施。
至此,全国已有15省份拿到了“国家级都市圈”入场券,“国家级都市圈”总数增至18个。
再进一步看,重庆都市圈布局于直辖市,深圳、青岛、厦漳泉三个都市圈也是除了省会城市之外各自省域另一个“国家级都市圈”,整体而言,省会城市是当下引领“国家级都市圈”扩容的主力军。
这个“国家级都市圈”与众不同
从2021年诞生首个“国家级都市圈”以来,5年间“国家级都市圈”东南西北中多点开花,按说“国家级都市圈”起初的神秘感和新鲜感正在逐渐褪去,不过,长春都市圈还是显现出了与众不同——在18个“国家级都市圈”里,长春市GDP最低,首位度则傲视群雄。
虽然确有非“万亿俱乐部”城市已入列“国家级都市圈”,但2024年长春GDP只有7632亿元,却占到了吉林全省的53.1%,首位度仅次于宁夏银川的53.4%,位列全国省会城市第二。也就是说,长春都市圈有着明显的“一高一低”:经济规模最弱,核心城市首位度最高,而且还不是一般的高,高到了在全国省会城市中“遥遥领先”的地步。
一座典型的“强省会”城市成功晋级“国家级都市圈”,这表明长春未来要带着近邻吉林市、四平市、辽源市一起飞,这座东北工业老城的发展模式将从“虹吸效应”向“辐射效应”切换。
一位区域观察人士分析认为,都市圈,介于“城市”和“城市群”之间,打造都市圈,既是破解“一城独大”弊端的必然,更有顺应时代趋势、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内在深层次考量。
回头看,当“抱团”逐渐成为区域发展的标配,继2015年批复首个城市群之后,2019年国家发改委出台《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标志着都市圈建设也进入了提速发展的新阶段——当这场“自下而上”的地方探索正式融入了国家顶层设计的轨道,地方层面此前摸索建设的都市圈开始为晋级“国家队”发力,经国家发改委盖章认证的都市圈被舆论统称为“国家级都市圈”。
为什么要培育发展一批现代化都市圈?《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给出的答案是:“形成区域竞争新优势,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并就“城市群”和“都市圈”予以明确界定,前者是新型城镇化主体形态,是支撑全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后者则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在国家政策鼓励和支持下,“国家级都市圈”迅速从无到有、年年“上新”。需要说明的是,超大特大城市,是以城区常住人口作为判断指标,但由于人口统计口径差异往往导致争议颇多,国家层面在都市圈建设中淡化“超大特大城市”而着力强化“1小时通勤圈”这一硬指标,2022年9月国家发改委要求“各地在确定都市圈范围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顺应产业升级、人口流动和空间演进趋势,做到集约高效发展,防止盲目扩张规模”。
“圈”,不仅不能随便画,更不能画得太大。在“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这一硬杠杠下,一些“国家级都市圈”最终获批的面积范围,相比申报准备阶段公示时有一定缩水。梳理现有18个国家级都市圈可以看到,除了覆盖7市1区的沈阳都市圈面积最大,达到7万平方公里,重庆都市圈和成都都市圈超过3万平方公里,大多数都是2万多平方公里,石家庄都市圈、深圳都市圈、长株潭都市圈尚不足2万平方公里。
下一个“国家级都市圈”是谁?
从2021年破零后,“国家级都市圈”进入发展快车道,2021年3个、2022年4个、2023年7个,在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西安、重庆、武汉、杭州、沈阳、青岛、济南、广州、深圳、郑州等14个国家级都市圈获批后,进入2024年有明显减速迹象,仅合肥、厦漳泉两个国家级都市圈获批,今年依然没有提速,截至目前只在北方的石家庄和长春分别画了两个“圈”。虽然最近两年获批数量不如前三年,但总数正和官方不时提及的“‘十四五’期间,国家重点培育18个都市圈”口径相吻合。
今年7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就把“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摆在了重点任务的第一位,明确提到“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那么,下一个“国家级都市圈”是谁?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注意到,各个省份打造都市圈的热情高涨,2023年广东省更是一次性公开发布了5个都市圈发展规划,包括已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的广州和深圳都市圈,还包括珠江口西岸都市圈、汕潮揭都市圈和湛茂都市圈。
总体看,往往是省域内第一大城市的省会,是各省打造都市圈的最积极响应者。除了拉萨,其余省会城市都有打造都市圈的公开报道。
此外,没有“国家级都市圈”的三个直辖市正在“憋大招”,酝酿着更大的动作。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2023年京津冀联手启动了《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2023年—2035年)》编制工作。今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就提到要加快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编制出台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10月24日北京市委常委扩大会议传达学习贯彻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中也强调“纵深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
北方要打造一个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一流都市圈,南方则围绕上海规划了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都市圈。
2022年1月,沪苏浙联合发布了《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上海市与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南通市、嘉兴市、湖州市、宁波市、舟山市一起形成了“1+8”协同发展格局,这是国内首个以“大”命名的跨省域都市圈,但似乎还不够“大”,到了2024年就是双重升级:变沪苏浙为沪苏浙皖,变“1+8”为“1+13”。在原有基础上新纳入了浙江杭州、绍兴,江苏泰州、盐城和安徽宣城5座城市后,合计113县级行政区,陆域面积约11.36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6.63万平方公里。不仅规划面积超过了现有任何一个国家级都市圈,还包括了一个“国家级都市圈”杭州都市圈以及正在建设中的宁波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
目前尚未有上海都市圈相关规划被国家发改委复函同意的消息。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注意到,今年6月28日召开的长三角国土空间规划协同专题合作组专题会议强调“加快推进《上海大都市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成果完善和报审工作,是确保下一步长三角地区依法依规率先开展跨区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工作的关键”。
未来5年是西安都市圈关键期
2022年4月《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获批。2023年11月《西安都市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印发,正式确定了一个更具体、可操作、能兑现的“小目标”。转眼到了“三年行动计划”收官之年,2025年10月23日召开的西安都市圈建设专题座谈会,议题就一个:在总结过去3年的基础上展望未来5年。
会议认为“西安都市圈经过3年多建设,区域引领作用显著增强。虽然西安都市圈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西安都市圈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仍需提高”,就“十五五”时期如何更上一层楼,会议提出:立足自身发展特点,围绕产业分工协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保护共治、社会民生公共服务保障等方面加强协同,研究谋划共同发展的有效路径、重大项目、具体举措,做好发展规划衔接,持续完善并用好西安都市圈产业大脑平台,不断创新工作举措。
显然,点名提及“西安都市圈产业大脑平台”被寄予了厚望。华商报大风新闻注意到,“谋划建设西安都市圈产业大脑平台,运用大数据方式加强产业协同发展”写进了《西安市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西安都市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万亿元,占全省的47.4%。而同期成都都市圈29756.8亿元,占四川省的46.0%;武汉都市圈突破了3.6万亿元,占湖北省GDP的60%以上。与周边“国家级都市圈”相比,西安都市圈的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和区域影响力还需持续加强。
值得一提的是,西安都市圈内云集了一批国家级开发区,但这些高能级平台大多布局于都市圈核心区,客观上导致7大外围组团经济总量占比较小,所以,培育高成长性的第二梯队是当务之急,也在加快推进。一方面,自去年底以来,《西安都市圈高陵泾河新城泾阳三原组团协同发展规划》、《空港新城-咸阳经开区临空经济区科技创新一体化融合发展合作协议》先后签署,七大组团一体化发展建设明显加速,另一方面,伴随着省级开发区“十四五”期间扩容,西安都市圈核心区之外已实现了省级开发区县域全覆盖,为促进整个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迈向更高水平提供了更强平台支撑。
按照规划,西安都市圈到2035年“基本建成”,如果说13年的建设期,前3年是打基础的起步期的话,那么,接下来5年将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期。目前,《西安都市圈实施方案(2026-2030年)》编制工作已经启动,围绕未来5年发展目标,谋划确定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可以预见,城镇化发展进入了都市圈时代,快速扩容的“国家级都市圈”正在重塑中国经济版图。未来区域之间的实力比拼,既有城与城,更包含圈与圈。作为全国第5个“国家级都市圈”,未来5年,将是西安都市圈证明自己“起了个大早,赶上了大集”的关键5年。
来源:华商报大风新闻 记者 刘立春 杨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