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的微短剧市场有多火?平均每天有60余个剧组同时开机;2024年全国每100部微短剧就有60部诞生于西安;由西安本土公司承制的《无双》至今仍被视为业界“天花板”——成本不足50万元,上线8天充值破亿元,累计充值破3.5亿元……
8月18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消息,《进一步丰富电视大屏内容促进广电视听内容供给的若干举措》(以下简称《若干举措》)印发实施,明确提出:鼓励支持优秀微短剧进入电视播出。
作为微短剧之都的西安,此次政策红利将带来哪些机遇?8月20日,记者走进微短剧拍摄现场进行了探访。
从筹备到上线仅需1个月
9时30分,咸阳市渭城区兰池大道中段的一家酒店门口已经一片忙碌。制片主任王姿童正拿着拍摄计划表和导演沟通拍摄计划。
不远处,道具组的工作人员正围着一辆三轮车和小汽车调整角度,这是即将拍摄的“三轮车与小汽车相撞”场景。“剧组的‘大管家’可不好当,从演员调度到道具准备,哪儿出岔子都得第一时间顶上。”王姿童说。
王姿童入行两年,平均每个月要负责两部短剧项目的制片工作,一年下来几乎没有完整的休息日。她最难忘的是2024年冬天拍摄的一部“穿越+AI”的题材剧,“半夜水管冻裂了,整个拍摄场地都结了层薄冰。场地师傅连夜抢修水管,我们裹着羽绒服在旁边守着,盯着温度计一点点往上爬,直到凌晨3点才重新开工,最后硬是按期拍完了,现在想起来还很佩服大家那股狠劲。”
微短剧要的是效率。以一部60集以内的短剧为例,从拿到剧本到上线最快只有一个月——前期筹备一周,要逐字逐句捋剧本逻辑、跑遍全城找贴合的场地、筛选匹配的演职人员;拍摄时间压缩至7天,每天从清晨拍到深夜,演员们连吃饭都得捧着剧本背台词;剩下的时间交给后期,剪片、做特效、配音乐,每一个环节都在和时间赛跑。
目前,普通短剧每部预算在50万元—60万元。王姿童每次都得精打细算:“作为制片人,我们得先做个大概预算,演员片酬、场地租金、道具费用都得抠着算,尽量控制在预算范围内。”
短剧角色要“30秒让观众记住”
短剧,通常分为竖短和横短两种。短剧有着明确的“双短”特点:剧集短、时长短,核心逻辑是爽。
爽点该如何制造,这就是编剧的职责。舍鹿有虞(西安)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编剧杜志刚翻出一个剧本:“这是我耗时两个月打磨出来的,光修改就改了十几遍。”他最早做文旅宣传片,2021年西安短剧刚兴起时,他敏锐地察觉到其中的机会,果断“跨界”进入这一行。
杜志刚表示,大量微短剧的“上游”是网络小说,也就是将网文的“吸睛”套路进行浓缩式地可视化翻译,通过快节奏、强反转的剧情设定,力图在每一分钟踩中观众的情绪“爽点”,吸引他们反复点击观看。
入行3年,杜志刚写了上百部短剧。他的灵感大多来自“身边的热闹事”,“社会热点、热门剧都能当素材。比如某部影视剧火的时候,我们就写其中一个小人物为主角的衍生故事,重新创作情节,观众就吃‘强冲突’这一套,开头就得抓住眼球。”
在杜志刚眼里,短剧角色要“30秒让观众记住”:“不能像长剧那样慢慢铺情绪,得‘非正即邪’,矛盾点要足,开头和结局反差越大越好,这样才能让观众一直追着看。”
从“演员难寻”到“本土明星辈出”
推开选角导演邓东超临时选角办公室的门,桌面上堆着半尺高的演员简历,每页都用彩色荧光笔标着“古装眼神戏佳”“甜宠剧笑容有感染力”“哭戏有层次”等关键信息。
“选角就像在万花丛里找最合眼的那朵,得精准到‘角色从剧本里走出来’。”邓东超拿起一份简历,指着上面的标注解释道。
邓东超2021年入行,亲眼见证了西安短剧从“演员凑不齐”到“本土明星辈出”的变化。“最早拍短剧,找个贴合古装角色的演员都得翻遍全城,现在西安本土演员多了不少,很多头部的短剧演员都来自西安。前阵子还有外地演员主动联系我,说想来西安发展,觉得这里机会多。”
选角也常遇突发状况。邓东超至今记得有部剧开拍前3天,原定主演突然说档期“撞车”。
“那天我们抱着剧本跟演员聊了一下午,从角色的成长弧线说到拍摄周期的灵活性,最后把档期往后挪了两天,才保住这个‘关键角色’。选角导演就得像个黏合剂,把合适的演员和角色牢牢粘在一起。”邓东超说。
在拍摄现场的化妆间里,幕后工作者们的忙碌丝毫不亚于镜头前。“候场的时候不闲着,趁化妆间隙背台词,还得琢磨‘这句话该用啥语气说’,是带点委屈还是强装镇定。”演员悠悠坐在服化镜前,等待化妆的间隙,拿着剧本念念有词。
负责化妆的高秋金正拿着一支眉笔细细勾勒,她向记者介绍道:“不同题材的剧,妆造风格天差地别。拍职场剧,妆容就得利落显精神,发饰不能太繁复;换了甜宠剧,那珠花、流苏就得往精致里搭,连腮红的颜色都得浅一度。我们做妆造的得跟上剧本设定,不然就容易出戏。”
西安“汉服之城”的底蕴,为短剧的服化造型岗位提供了丰富的人才储备。高秋金说:“很多做汉服妆造的师傅转行来做短剧,上手特别快,他们对传统服饰的理解,是我们这个行业宝贵的财富。”
一旁负责服装的魏苏倩正拿着一件礼服比划:“短剧的妆造不能‘任性’,得跟着角色走。拍宴会戏就穿礼服配珠宝,连项链的长度都有讲究;拍居家戏就换休闲装,面料得舒适透气。开拍前一天必须定妆,衣服不合身、发饰不搭调,当天就得改,绝对不能耽误第二天拍摄。”
聊起西安短剧的优势,几位从业者提到:“十三朝古都的历史底蕴、高校云集、年轻人多。”杜志刚透露:“目前短剧从业者中,‘00后’占到80%。”
此外,西安的影视公司也制作海外发行的短剧。杜志刚介绍:“剧本创作和拍摄由我们来完成,外国演员演,拍完再送到国外。”
政策红利 助力微短剧高质量发展
对于此次广电总局的《若干举措》,杜志刚表示,就拿他们公司来说,接下来肯定会更注重剧本的打磨,往精品化方向走。这也能吸引更多优秀的创作者加入西安的微短剧行业,壮大创作队伍,让西安的微短剧创作氛围更浓厚。
王姿童表示,从制片的角度看,整个行业会更加规范,倒逼拍摄、制作的各个环节都要更严谨。“这对于西安的微短剧产业来说,是一次提质升级的机会。”
邓东超表示,优秀微短剧进入电视播出,对演员的需求肯定会更大,而且要求也会更高。这对选角导演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以前选角可能更看重演员是否符合网络受众的口味,以后可能选角的范围和标准都会有所调整。对演员有了更高的要求,演员也会更努力地提升自己的演技。
近日,陕西省财政厅、省委宣传部、省文旅厅、省广电局、省文联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文化艺术精品扶持和奖励办法》,对创作优质短剧拿出最高200万元的奖励。
根据省广电局发布的《关于支持微短剧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设立陕西微短剧产业扶持资金,围绕微短剧产业发展链条并突出重点环节给予扶持,计划两年内推出200部以上在国内主要网络视听平台播出的精品微短剧,培育15家以上微短剧行业领军企业。
“未来3—5年,短剧肯定更专业。”杜志刚说,“竖屏观影的核心不会变,观众习惯了‘刷着看’,我们就在这个基础上把故事打磨得更细,让西安的短剧不仅好看,而且耐看。”
来源:三秦都市报(记者 石喻涵 实习生 何文萱 王宇桁 朱少敏 杨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