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党建 社会 文旅 教育 开发区 汽车 房建 企业 金融 艺体 更多

蕉萍的世界

文苑 2025-10-23 11:57:47

蕉萍是一个人,蕉萍也是一座煤矿;蕉萍是陕西铜川矿业一张骄傲的文化名片,蕉萍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矿工。他一心向党,赤诚热烈;却也为人低调,谦逊朴实。他真诚得就像矿场矿洞中的一块块煤炭,可以被埋藏多年,也可以在热火中被燃烧融化,进而遍体通红,迸发出一个时代的强光。

警钟长鸣

1957年1月,公私合营的陕西宜君焦坪煤矿,正在进行立井裂缝加箍修理工作。天寒地冻,山川瑟瑟,然而建设新中国的热潮正席卷大地,雷鼓隆隆,无可阻挡。在矿长催促维修立井工作任务后,作为煤矿技术员的姚筱舟在本区班会上,向第二生产区的易生明主任提出建议,派一名矿工在井下生火化冰,加快维修进度。在征得易主任同意后,他马上叫保安班长去找工人安振东,于1月6日早上在入风口的立井底下生起两堆大火。姚筱舟同时指示安振东,在早上工人下井时将火搭大些,下午上井后再将火搭小持续化冰。他们当时都认为搭火是一件小事,没有作为责任人应有的安全防范意识,违反井下保安规程,事后姚筱舟便因病休息了。在后来的事故调查中,据看火工人安振东说,从6日早上6点开始生火后,至8日中午他上井的这段时间,没见姚筱舟来井下检查一次。其实,技术员姚筱舟在7日下午到井下检查过一次生火情况,主要看冰化得怎样,没有见到安振东。

结果,化冰的火堆引燃井下的木柱,木柱进一步引发井下瓦斯爆炸。38年后,在铜川矿务局1995版的《大事记》中记载:1月8日,公私合营焦坪煤矿井下发生火灾事故,铜川矿务局局长白占玉,总工程师潘焕隆亲自带领救护队参加抢救。此次事故14名工人遇难,焦坪立井封闭报废。

同为歌者

焦坪煤矿的团委书记叫田一珠。1957年6月他从延安地委调入焦坪煤矿,是铜川矿务局建局时期最主要的矿山歌唱者之一。1957年焦坪立井因火灾事故报废后,陕西省工业厅科学筹划,随即投资50万元,改旧立井为露天矿开采,从此地处僻壤的公私合营焦坪煤矿迅速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幕。1957年下半年,田一珠的诗作《给装炮工》《给推车工》《问候你呀,勇敢的姑娘》《煤》等接连发表在省内外各大报刊上。其中一首题为《矿工歌唱共产党》的诗作更是将上世纪五十年代广大工人群众因翻身做主人而产生的对党的感恩之情表现得厚重而酣畅。诗中有六唱共产党,分14节,最后一节为:千诗万歌表不尽的心/矿工爱党比海深/党为咱铺平幸福路哟/跟党飞跃向前进/。(载于《工人文艺》)

铜川矿区的工业跃进运动肇始于1958年2月的矿区第三次党代表大会。这次大会以后,陕西铜川矿区和全国各地一样,迅速掀起了“大跃进”的浪潮,广大党员和职工群众在生产建设中发挥了高度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炉火通红

在中国革命传统的叙事中,集体主义对个人的感化教育作用通常用革命熔炉来比喻,既生动又贴切。因煤矿安全事故被管制下放劳动的姚筱舟同样有这样一个转变。在1958年焦坪煤矿轰轰烈烈的生产活动中,他的心已经融进集体,成为跟着党走的忠实一员。但这需要一段时间的磨砺,也需要一次幸运的契机。回溯火灾事故发生之后的姚筱舟,作为罪人之一的他是万分痛苦不堪的。据作家和谷的探究,“姚筱舟丢掉了安全技术员的干部身份,开始分配到生产区守法,当剥荒工人,后下井劳动,接受思想改造。”整个1957年全年,他都无法从火灾事故的黑洞漩涡中自拔。甚至在9月25日,矿领导会议还研究决定,要将姚筱舟送交宜君县人民法院收监执行。反观当时焦坪煤矿的生产现状,却因为陕西省工业厅人财物的快速到位,群众生产的积极性日益高涨,——他们中的多数人都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老工人。1958年,陕西省工业厅给焦坪煤矿下达原煤生产计划是年产40万吨,实际平均日产800多吨。整个一个前河露天矿场,汇聚了两千多名剥采职工,在矿党政工团的组织带领下,人们你追我赶,日夜奋战。在这样一个集体的熔炉中,在工人群众的帮助鼓励下,姚筱舟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他的心态也逐渐平复,也许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曾经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也是一名具有学历的敏感知识分子。

2017年7月27日,《各界导报》的记者采访姚筱舟,他说,在劳动中,接触最多的就是一线矿工,他们小憩时编出的顺口溜朗朗上口,总让他印象深刻。像“党是妈,矿是家,听妈的话,建设好自己的家”、“旧社会,咱像冬天里的葱;新社会,咱成了国家主人翁”等等。姚筱舟常把他们称为“口头文学家”,这些顺口溜也成了他日后创作的生动素材。

有一次,领导把出墙报的任务交给了姚筱舟,看着即将完成的墙报,姚筱舟突然发现内容不够,缺了一个角,于是就即兴编了两句给填上。这一幕正好被路过的矿团委书记田一珠看到,那时田一珠是铜川市在陕西省作家协会的第一个会员。他快步走过来拍着姚筱舟肩膀说:“你写得挺不错的吗!”田一珠还给姚筱舟做起了思想工作:“你大胆写,写好了我给你寄!”

《各界导报》的记者是在铜川见到“蕉萍”本人的。这位已经步入84岁高龄的老人,穿一件灰蓝色翻领衬衫,满头银发,身板硬朗,步伐矫健。而同样内容的报道,也出现在2019年7月11日的《陕西日报》上,这是姚筱舟老人生命最后一次接受的采访。毋庸置疑,矿团委书记、诗人田一珠是影响姚筱舟创作最重要的人,他的出现,也许是偶然,但正是那些直击人心温暖的话语,点亮了姚筱舟的心灯,给了他把握人生航程的契机。当然,田一珠对姚筱舟创作的影响,代表的正是焦坪煤矿党团组织对一个暗自用力,积极寻求改变的同行者的肯定与鼓励。

山歌献党

《唱支山歌给党听》诗歌原文有三节内容,前两节把党比作“母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后一节则回归自我,唱出了个人的心声。第三节的内容是:母亲给我一颗心/暴风雨中一孤萍/亿万红心跟着党/乘风破浪齐跃进/。这里有“母亲”的意象,承前而来,有“孤萍”的意象,与诗作发表时的笔名草字头“蕉萍”一致,“一孤萍”与“亿万红心”相对比映照,“蕉萍与焦坪”同声连气,代表的是矿山剥荒人姚筱舟思想认识的根本转变,——他心中对党、对矿山、对亿万红心的紧紧跟随与步调一致。当人们今天再回味这首诗歌的全部内容的时候,就知道《唱支山歌给党听》不仅是中国社会普遍对共产党领导的朴素赞歌,同时也表现了姚筱舟个人心境的根本转变,他是由衷的,也是幸运的。

1958年后半年,公私合营的宜君焦坪煤矿早已热火朝天,两百米纵深的露天矿场里人头攒动,彩旗飘扬,生产进度和高产喜报不断通过扩音喇叭传到矿山的各个角落,鼓舞着每一个焦坪干部职工的心,他们为自己骄傲,为矿山骄傲,为社会主义建设骄傲。这一年的10月初,公私合营的宜君焦坪煤矿由陕西省工业厅移交给铜川矿务局领导,理顺后的体制,让焦坪煤矿走上了与其它国营企业同步发展的阳光大道,成为日后铜川矿务局年产百万吨的支柱矿井。

1958年11月15日,姚筱舟例行到矿党委办公室做思想汇报。他写到:“在组织的不断教育下,自己思想上已经认清了一条要点,即主动赎罪,努力工作,争取提前消除处分。自己感到国家在大跃进,自己却是罪人,实在可耻,只有积极工作,洗掉自己的污点。工作上,经过建设时期的劳动改造,已基本上赶上工人劳动的工效,出勤率达到百分之百。团结上,未与组织外任何同志发生无原则纠纷。学习上,在学完《青年修养十二讲》之后,现在开始自学《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并参加工人中的政治学习。缺点是,因近月工作忙于大跃进,汇报做得不够好,以后保证每月做到书面和口头汇报一到二次。另附我个人历史证明一份,请转交领导,以查询我的历史。”1958年的后半年,姚筱舟经常面对的,就是作为矿党委办公室主任的田一珠。此时田一珠刚刚在《陕西日报》上发表了诗作“书记矿长下煤坑”,他会责怪姚筱舟所谓的“工作忙于大跃进,汇报做得不够好”吗?——直到今天,仍然健在的铜煤离休老党员、田一珠的爱人尤春云还清楚记得煤矿那段奋战煤海的场景,在焦坪机关工作的有名有姓的许多同志,当然也包括时常到矿党委办公室“站站就走了”的姚筱舟。

1959年5月,姚筱舟提前一年解除了因火灾事故管制下放劳动的处分,回到焦坪煤矿机关。他感激矿山,感激工人群众,感激焦坪煤矿的党团工会组织,由此也留下了他在后来几十载岁月中对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变的执着信念。

越燃越旺

《唱支山歌给党听》的词作者姚筱舟在铜川焦坪煤矿工作生活了28年。1984年他被调到铜川矿工报社任编辑,1992年冬离休。在后来长达27年的离休生活中,他就像他所开采的煤块一样,在时代的炉火中,越燃越旺,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他有过无数次的高光时刻,比如1997年5月在第17届“上海之春”音乐会开幕式上,姚筱舟与作曲家朱践耳、歌唱家才旦卓玛三位老人在雷鸣般的掌声和照相机的闪光中,忘情地拥抱,三人的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又比如在2018年6月铜川建市60周年杰出贡献人物表彰会上,作为文化传承杰出贡献人之一的姚筱舟手捧鲜花,西装领带,笑容满面,精神饱满面对镜头。他也有过无数次被大小报刊采访、报道的荣耀。但作为文化名人的姚筱舟留给世人的远不止这些,而是他在生命后半程所表现出来的文化传承:那是毕生坚守信念的执着,谦逊朴实的个性和尊重矿工,热爱矿山的情怀。

无疑,姚筱舟是一心向党的楷模。从1951年入朝参战写第一份入党申请书,到2001年姚筱舟终于成为中共预备党员,再到他在生命的最后两年,与青年作曲家祝云英老师合作创作《我唱山歌给党听》,这是毕生的坚守,毕生的信念和毕生的执着。初心不改,老而弥坚。2008年5月,姚筱舟携子女回家乡江西铅山探亲,当时镇政府要替他结近10天的住宿费,他坚决不同意。2019年,他又受邀回乡参加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文艺晚会”,铅山县委主要领导拜访姚筱舟并送上2000元的慰问金,姚筱舟强烈要求将这笔钱转给困难党员。在开启的一段又一段人生征途中,他时刻不忘唱支山歌给党听。

姚筱舟离休以后,人们越来越感觉到他谦逊朴实的可贵个性。每当人们说起《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歌曲的创作时,他都把功劳归于雷锋的传抄,朱践耳的谱曲,才旦卓玛的演唱。他还说:“诗句中把党比母亲,则是矿工们说的话,也是我的真切感受。”他的这些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的倾吐,成为他生前逝后多少文化人的写作灵感,成就了他们创作一篇又一篇的佳作。但是这在于姚筱舟,也许早就了然在胸。还是在矿工报社当编辑时,有几名焦坪矿的老工友前来探访,谈到成绩和荣誉时,姚筱舟直摇头。他说,这一切我从不去想,就像我们当年在井下当掘进工那样,想的只是今天的进尺多少米,能否完成任务。

生活中的姚筱舟奉行“四平”主义:平平凡凡做人,平平常常生活,平平淡淡处事,平平静静享乐。

姚筱舟生前留下了许多尊重矿工,热爱矿山的语言,这是情怀使然。比如:“我那时感到愁苦与茫然,也有过牢骚与埋怨。但与质朴、豪爽的矿工们在一起,矿工那忍辱负重、坚韧不拔的品德给了我信心和力量。把矿工当我师,以矿山寄我情,是我的座右铭。这样,也就挺过来了。”又比如,“作为一名煤矿职工,我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像矿工那样去流咸涩的汗,走艰辛的路,写开拓者的歌……”再比如,“煤矿工人是世界上最可爱的人,他们把脏、苦、累留给自己,把光、热、笑贡献给国家和人民。”

在姚筱舟晚年的生活图景中,人们也许注意到他坐在焦坪煤矿前河火车站的铁轨上,轻轻吟唱属于他自己的歌;也许注意到他又重新回到焦坪煤矿的旧红砖公房间,流连忘返,在斑驳遗弃的门窗前回顾往事,对他晚年的伴侣张小梅讲述今昔变化。他知道,在今天焦坪露天的大矿坑旁边,陕煤铜川矿业的另一座现代化接续矿井早已投产多年,那是一座始终以安全生产和科技创新为双翼高速发展的现代化智能矿井。那里的人们也在《唱支山歌给党听》的悠扬旋律中,坚定而有力地奔向未来。

长眠在焦坪群山中的姚筱舟已经无所牵挂。(黄土田

  责任编辑:白睿祺 赵森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