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秦岭南麓的柞水县瓦房口镇宛如一颗被大自然精心雕琢的明珠,孕育着产业发展的无限生机。夏日,嫩绿的稻苗在微风的轻抚下欢快地摇曳,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片占地80余亩的有机水稻种植试点田,恰似一幅徐徐展开的生态画卷。这是该镇以生态为灵动之笔、科技为绚丽之墨,书写乡村产业振兴宏伟篇章的真实写照。
生态赋能,从“靠天吃饭”到“向绿而生”。瓦房口镇四季分明,温暖湿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境内金井河穿境而过,适宜水稻生长。镇党委和政府立足自身地理资源禀赋,激活属地优势“一池春水”。将水资源和秦岭腹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转化为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2025年,该镇依托乡村振兴项目,引入“宜香优2115”水稻品种,成为本世纪以来柞水首个秦岭深山稻米生产基地。
党建引领,从“经验种植”到“政策帮扶”。该镇通过“党支部+合作社+致富带头人”模式,整合51户种植户土地资源,建成1.8公里产业路,引入3台现代农业设备,实现从翻地、起垄到插秧的全流程机械化。采取“订单农业”预售模式、“空中田园”都市人群认领模式,推广高效集约种植技术,推动镇域种植业转型,预计每亩可产1200斤稻米,预估亩均增收6000元以上。
整合资源,从“单打独斗”到“链式发展”。今年由党支部牵头试种,种植基地提供了翻地、起垄、打浆、插秧、管理等就业岗位,实现统一流转土地、统一规划种植、统一田间管理。80余名村民通过土地流转获得可观收入,年底还可享受合作社利润分红。此外,镇上还定期组织农综站开展种植户培训,以“农户经验交流、农技设备培训”等方式开展种植一站式服务。创建出一条全体村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延伸链条,从“单一业态”到“农旅融合”。“等秋收后,我们要开发‘秦岭深山稻米’品牌。”村党支部黄支书指着设计图畅谈未来。镇里未来计划将文旅融入产业发展当中,结合周边400万袋木耳基地、2000亩连翘园,打造“春采菌、夏观稻、秋收药”的农旅融合示范带,走出一条别具一格的创新发展道路。
如今,这片承载着希望的稻田,成为全体村民又一增收希望。当金秋十月来临,沉甸甸的稻穗将化作乡亲们口袋里的“金穗穗”,在秦岭深处奏响生态与产业共生发展的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