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党建 社会 文旅 教育 开发区 汽车 房建 企业 金融 艺体 更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长赵祥模寄语2025级学生:淬炼内核 筑梦未来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5-09-20 20:45:59

淬炼内核 筑梦未来

——在2025级学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校长 赵祥模

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秋景如诗,山河如画。在这个充满丰收喜悦与无限希望的美好时节,我们相聚在中华民族祖脉秦岭脚下,隆重举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首先,我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向来自全国各地的5035名本科生,3882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以及跨越山海而来的48个国家的238名国际学生,致以热烈的欢迎!向曾经默默付出、悉心培育你们的父母与师长,表达最诚挚的敬意!从今天起,我们全体教师将怀着“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憧憬和“有教无类”的赤诚,伴随大家踏上“淬炼内核,筑梦未来”的人生新旅程。

同学们,当你们初来乍到,漫步在风景如画的美丽校园,流连于南北校区的青砖黛瓦,沉浸在学者先贤的智慧积淀,想必已感受到西安建大百年办学的深厚底蕴。130年风雨兼程,一代代建大人始终与民族同命运、与时代共奋进:从人民大会堂的结构设计到黄帝陵的世纪整修,从西安古都的守护传承到雄安新区的蓝图擘画,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掩体的技术攻关到C919大飞机、国产航母“山东舰”关键材料的研发突破,从川藏铁路的极限筑路到雅鲁藏布江的超级水电站建设……这些彰显国家实力、民族精神的国之重器和重大工程,无不凝结着建大人的智慧与汗水,也深刻诠释着我们“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

在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的赛道上,建大人也始终勇立潮头:从温暖青藏高原千家万户的太阳能集中供暖系统,到抵御南海岛礁恶劣环境的超低能耗建筑;从灾后重建中守护生命的高延性混凝土,到千万吨钢渣变废为宝的资源化技术……我们始终坚持“学术立校,自强报国”的初心使命,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气魄胸襟,始终践行“建设人类美好人居环境”的崇高追求。

69年并校奋进,学校铸就了无数辉煌:我们以国内乃至国际上最完整的“建筑科技”学科链群为支撑,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斩获3个A类学科,6个学科跻身ESI全球排名前1%,工程学更成为陕西省属高校首个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的学科;35万余名校友中的14位院士和一大批国之栋梁,充分印证了西安建大专业培养的实力和高度。今天,建大学子更是将这份“专业极致”不断传承发扬——UIA世界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3次摘得最高奖,IFLA国际风景园林竞赛3次荣获全球第一名,“互联网+”“挑战杯”赛场捷报频传,2024年我校在全国高校学生学科竞赛排行榜上位列第22名,高居在陕高校榜首。学校学科专业的国际影响力也与日俱增:学校发起成立的“丝路国际建筑科技大学联盟”,成员单位已拓展至26个国家的55所高校及企业;学校学科团队活跃在“一带一路”沿线十多个国家的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中,成为推动中国工程建设标准走向世界的重要力量。

这些荣光的背后,是一代代建大人共同坚守的精神内核——那就是:深厚的家国情怀、强烈的使命担当和极致的专业追求。当前,学校正处在全力冲刺“双一流”的关键时期,“智能+、绿色+、健康+、国际+”的转型发展已全面推进,这座百年学府正以昂扬之势焕发新的活力!

同学们,大学阶段于你们而言,不仅是求知求学、创新创造的黄金时期,更是启迪思想、塑造品格、淬炼人生内核的关键时期。在此开学“第一课”,我想和大家分享四点期望:

一、坚定理想信念,以家国情怀锚定人生坐标

理想信念是人生的“总开关”,家国情怀是成长的“指南针”,二者相融共生,方能为人生锚定清晰坐标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少年志,到“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赤子心,无数人用行动证明:没有坚定的理想,人生便如飘萍无依;缺少家国的底色,理想也会失去方向与力量。

或许此刻的你们,正在为专业学习规划路径,为课余生活探索可能,但请别忘了在自己的理想中装上更加辽阔的天地。你们成长于国家快速发展的新时代,更应该明白:个人的理想从来不是“独善其身”的小目标,而是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的“大追求”——当你们把专业所长转化为服务社会的能力,把青春热血融入国家建设的浪潮,人生坐标便有了最坚实的支撑,大学生活也会因这份“国之大者”的担当,变得更有分量、更有意义。

泰戈尔在诗中说“把自己活成一道光,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着你的光,走出了黑暗。”我们求学求知、锤炼本领,正是要让自己成为这样的“光”,既能照亮个人前路,更要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人类文明增光添彩。

二、坚持追求卓越,以扎实学识夯实专业根基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刚刚完成军训的你们,已经体会到追求卓越的力量。在今年九三阅兵中,我校冶金97级校友拜颖鑫以200多天风雨无阻、每日训练数万步、走100米偏差不超10厘米的坚持脱颖而出,作为预备役部队方阵领队接受全国人民检阅。他的事迹告诉我们:把专业做到极致,才是通往成功的阶梯。

同学们,“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专业学习是你们探索未来的第一块基石,绝非“完成学分”的被动任务,是一场与自我认知、学科本质对话的深度探索。当你们翻开专业课本,面对的不只是公式定理与理论框架,更是该领域无数前辈用实践与思考搭建的知识体系——课堂上忽略的一个实验误差分析,可能藏着未来科研中的关键变量;课后敷衍的一次文献综述,或许错过的是打开学科前沿的钥匙。追求卓越,本质上是拒绝“浅尝辄止”的惰性,是在别人满足于“及格万岁”时,主动追问“为什么”,主动让每一次学习都成为触摸专业内核的尝试,成为“理解-应用-创造”的螺旋上升。

同学们,大学阶段,卓越不是遥不可及的标签,而是藏在拒绝“考前突击”的坚持里,藏在主动向老师提问的勇气里,藏在和同学组队攻克难题的协作里,藏在每一次对“更好”的追求里。愿你们以“滴水穿石”的耐心积累学识,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专业,让今日打下的每一寸根基,都成为明日突破的底气和托举梦想的力量。

三、坚持系统思维,以独立思考穿透信息迷雾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大学的灵魂。初入大学,你们会被海量信息包围:专业课的理论观点、社交平台的多元声音、社团活动的各类主张……若盲目跟风,很容易在信息洪流中迷失方向,而系统思维与独立思考,正是穿透迷雾的两把钥匙。系统思维让你跳出“碎片化”陷阱,独立思考帮你守住“判断力”底线。

在这个信息爆炸和AI赋能的时代,我们还要警惕成为技术的奴隶。再先进的工具也不能代替深度思考,再精准的算法也不能取代价值判断。若我们放弃独立思考,过度依赖AI获取便捷答案,短期的效率提升终将以长期的认知能力下降来偿还,从而陷入流量的狂欢与算法的陷阱,成为人工智能“投喂”的傀儡。

同学们,大学是培养系统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的黄金期,也是培养“人机协同”能力的关键期,愿你们以系统思维搭建认知框架、驾驭AI工具,用独立思考分辨AI信息、守住判断底线,在信息与技术交织的迷雾中找到清晰的成长路径,让每一次学习探索都扎根于理性与主动。希望大家在西安建大这座神圣的学术殿堂里,学会与伟大的思想对话、与杰出的心灵交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广泛吸收不同观点。在课堂上专注求索,在图书馆里静心沉淀,在实验室中大胆求证,在批判吸收中构建科学严谨的思维体系,在独立思考里走出AI时代的信息茧房,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认知清醒。

四、坚守道德情操,以奋斗姿态迎接时代挑战

同学们,当你们踏入建大校园,便站在了人生新的起跑线。道德情操不是空洞的口号,是面对选择时的价值追求,是青春最坚实的底色。它或许藏在图书馆里不占座的自觉中,藏在考试时拒绝作弊的坚守里,藏在与同学合作时坦诚相待的态度间——这些看似微小的选择,正是塑造人格、守护底线的试金石,让我们在纷繁世界中始终保持清醒与正直。

而奋斗,则是青春最嘹亮的号角。大学的时光不是安逸的“避风港”,而是积蓄力量的“练兵场”:是实验室里反复调试数据的执着,是自习室里攻克专业难题的专注,是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探索。当今世界,人工智能重塑产业格局,科技变革加速社会发展,新时代充满新机遇与新挑战,唯有以道德为帆、以奋斗为桨,才能在学业之路上行稳致远,在时代浪潮中乘风破浪,最终成长为既守得住初心、又扛得起责任的新时代好青年。

同学们,“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站在2025这一历史坐标上,你们开启的不仅是大学岁月,更是一场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的青春远航。愿你们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淬炼人生内核,筑梦美好未来。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圆满完成学业,以优异的成绩做出我们建大人应有的贡献!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白睿祺 赵森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