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废旧轮胎变为花园,让厨余垃圾反哺土壤——在西安市经开第五学校,“无废”已从理念转化为卓有成效的探索。
学校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核心,将“无废校园”建设融入教育全过程,打造了一系列可感、可知、可参与的生态实践场景,致力于培养有生态智慧的未来公民。师生编撰的《生态教育研究与实践》在陕西师范大学首阳教育书系发布,为生态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
“社团行动”助力生态教育
经开五校“无废社团”构建了“1+1+N”协同模式,联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培育“二代导师团”,形成了“内部力量+专业力量+外部社会力量”的共建格局。学生参与设计“垃圾印象”“旧物变变变”等课程,以100%可回收材料完成布展,实现零废弃目标。这种大中小学联动机制,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环保认知与行动能力,彰显了实践育人的创新价值。
生态项目传播“无废”理念
针对学生生态认知“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生态社团开展《做个生态瓶》项目式学习。课程分四个阶段实施,通过数学分析、艺术创作等跨学科手段渗透“变废为宝”理念。学生利用闲置素材“零成本创作”生态瓶,将资源循环、垃圾减量等理念融入教学细节。学校通过多维度评估并持续优化课程,形成“无废校园”与生态教育的良性循环。
生态课程推动“无废”实践
紫薇湖生态课程依托地理优势,打造跨学科实践活动。学生全程践行“低碳出行”“无痕出行”,用自然素材创作生态瓶、美术作品,形成建议报告,呼吁“践行无废生活,守护自然生态”。
生态长廊赋能“无废校园”
学校携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苍耳青年营造学社打造的“生态长廊”,是“无废校园”建设的核心实景载体。长廊以“资源循环、零废共生”为核心,将疗愈花园、生态群落花园、雨水回收装置、轮胎花园、昆虫食堂、厨余落叶堆肥、风力太阳能水电、蚯蚓塔等十二大模块有机串联,深度融入“无废”理念。通过废旧轮胎改造、回收材料搭建昆虫“公寓”、厨余堆肥反哺种植等方式,构建了“固体废物—资源—产出”的循环闭环。长廊不仅是师生可参与的实践课堂,更成为学校“无废”教育的核心品牌,为区域生态校园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生态教学推动“无废”培育
第二届“教·生态育·未来”生态教学节通过课堂展评、实践项目展示、区级交流会等活动,推动生态文明教育与“无废校园”建设深度融合。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生态素养,促进了教师教学创新,更通过区域校际合作,为生态教育创新与“无废校园”持续建设积累了经验,推动“无废”理念常态化落地。
五馆协同打造生态基地
经开五校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与生态教育特色,创新构建“我们和气候”“我们和水”“我们和土壤”“我们和生物”四大生态主题馆,联动“远志中医馆”,将“无废”理念融入场馆设计与课程,构建集科普、实践、文化传承于一体的育人阵地。
实践活动聚“无废”能量
学校开展“秦岭小卫士”“垃圾分类”“探秘垃圾处理厂”等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师生走进垃圾处理厂,直观了解垃圾分类、运输、处理全流程。通过实地观察与专业讲解,强化师生对“无废”理念的认知,引导环保意识转化为日常行动。
经开五校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学校将继续优化“无废”管理体系,丰富跨学科实践载体,让“无废校园”建设成为培育新时代生态公民的生动课堂,为区域生态文明教育提质、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地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