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三年来,裤脚的泥点、笔记本的卷边、村民口中的“小贺书记”,早已成为我生命里最鲜活的印记。这个440户、1891口人的村庄,曾因邻里纠纷、家庭矛盾像一团乱麻,如今村口广场的舞声与欢笑声,正编织着乡村振兴的新乐章。
脚下沾泥土,心中装民情
初到五坳村,村民的抱怨声像夏日蝉鸣:“张家的鸡啄了李家的菜”“王家两口子为带娃吵红了脸”。这些小事像堵在心口石头,让干群关系隔着厚冰。我深知,驻村不是来“镀金”的,得先把自己变成“村里人”。
从此,我的笔记本成了“民情档案”:清晨跟着村民下地,在摘菜锄草时听家常;傍晚坐在村口老槐树下,听老人们讲村里的陈年旧事。哪家屋顶漏雨、哪户孩子上学难、哪两家又起了争执,我都记在本上、刻在心上。三年间,全村我逐户走了三遍,每个村民的心里话,都藏在我磨破皮的笔记本里。有次走访独居老人王奶奶,她拉着我说:“小贺啊,你比我娃还上心。”那一刻我忽然明白,驻村工作没有捷径,唯有“脚下有泥,心中有情”。
巧解千千结,温情化坚冰
五坳村的矛盾像团缠紧的线,最棘手的是龚某和焦某的宅基地纠纷。两家为半米地界吵了半年,亲戚断了往来,见面就像斗鸡。我先到龚家,他拍桌怒吼:“他凭啥占了我半米地!”再到焦家,他委屈地说:“那是祖上传下的老地界啊!”
我没急着评理,而是扎进村档案室翻出泛黄的宅基地账本,又找村里老人打听当年分地情形。三天后,我把两家请来,递上热茶:“都是乡里乡亲,有话慢慢说。”等两人气消了,我摊开账本:“老地契写着边界在这老榆树旁”,又指着地上石头:“这是当年分地的记号。”我蹲在地上用树枝画边界线:“半米地换不来和气,却断了世代情分。不如各让半步,农忙时还能搭把手。”
他俩看着证据,瞅瞅对方鬓角的白发,终于握了手。后来秋收,我见龚某帮焦某摘猕猴桃,焦某给龚某递水壶,心里比蜜还甜。这件事让我明白,村民矛盾再复杂,只要用真心换真心,再冷的坚冰也能融化。
机制固根基,实干赢民心
光靠“灭火”不行,得建长效机制。我提议局里与五坳村结对帮扶,局长当场拍板:“村里的事就是我们的事!”2024年以来,局领导来了30多趟,帮着修灌溉水管、安村口路灯、化解信访积案,还协调近2万元发展资金。李大叔摸着灯杆说:“这灯照亮了路,也照亮了我们的心。”
同时,我也琢磨出“勤跑田埂知农情、勤问冷暖解民忧、勤记点滴聚民心;抓小事防激化、抓苗头早处置、抓根源求长效;见行动不拖延、见效果不糊弄、见真情不作秀”的“三勤三抓三见”工作法。张大爷药吃完了,我去街道代购;农忙人手不够,我组织干部下地摘猕猴桃。听着村民的笑声,我觉得一切都值了。
为让村干部会干事,我组织了10多期培训班,从《民法典》讲到《土地法》,干部们从“拍桌子”变成“讲法理”。村支书老汪常说:“小贺的法子真管用,村民信服,我们也有底气!”
如今的五坳村,吵架拌嘴的少了,互帮互助的多了;信访告状的没了,跳广场舞的热闹了。村里还评上了“县级信访先进村”和“平安建设示范村”,村民的笑脸成了最美的风景。有老人拉着我说:“以前村里像火药桶,现在像大家庭。”这话让我眼眶发热,也让我明白,乡村振兴不只是产业兴旺,更是人心的凝聚、温情的回归。
三载驻村路,一生五坳情
驻村工作的价值藏在磨破的笔记本和村民的笑脸上,从“外来书记”到“自家人”,我深知乡村振兴就是对土地有感情、对群众有真情、对工作有热情,脚下泥土有多厚,心中根就有多深。三载春秋,我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化解矛盾,用实干赢得信任。我相信,只要心扎根乡村,便没有翻不过的山。村民的期盼,是共产党员初心的回响;村庄的蝶变,是乡村振兴最美的注脚。(贺宇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