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党建 社会 文旅 教育 开发区 汽车 房建 企业 金融 艺体 更多

眉县“妙手神针”张建涛:扎根社区 服务乡亲

眉县宣传 2025-08-21 11:46:48

8月21日一大早,张建涛位于眉县首善街道的诊所里便挤满了人,他们来自不同的乡镇,甚至是从其他县市远道而来,只为求得张建涛为其施诊,以期康复。

眉县“妙手神针”张建涛:扎根社区 服务乡亲

自幼立志 青年学成

张建涛出生于太白山下一个农庭,自小就酷爱我国的传统医学文化,喜上山采药识草。1998年,他从咸阳中医学院毕业回到家乡,先后在汤峪疗养院和西安一家医院工作。

在临床实践中,张建涛深感自己医术浅薄,眼睁睁看着很多病患得不到更好的救治。为了更好地提升自己的针灸水平,张建涛先后拜师在多位名医门下,多次到北京、上海等地进修学习。名师指点加上自己勤学好问,张建涛的针灸之技日渐精进。

2008年,学有所成的张建涛回到眉县开始为社区患者服务。他凭借着自己过硬的针灸技术,再结合现代科学,相互协作,为乡亲们治愈疾病或减轻疾患痛苦。

针到病除 交口称赞

张建涛的诊疗室面积并不大,各种各样的患者却是不少。有面瘫的、腰椎间盘突出的、半身不遂的,他们的脸、腰、肩等部位皆扎着针,张大夫师徒几乎忙到停不下来。

“我是颈部骨折高位截瘫,听说张大夫针灸很有效,就被家人用担架抬到了这里,现在我可以自己走路了。”一位男患者从床上坐起来说。

“我是面瘫,口歪眼斜,喝水还漏水,多亏了张建涛大夫,针灸三天就好转了,现在一周了,基本全好了!”一位女性患者言语中是满满的感激。

“我是半身不遂,现在走路都有劲儿了!”“我是颈椎病,原来胳膊都抬不起来,现在一点儿事都没有了!”“我是肩周炎……”或许,患者们的交口称赞便是对张建涛医术的最大肯定与褒奖。

在诊室的四面墙上,锦旗早已挂满。其中有一面是一位姓姜的姑娘送来的。原来这位姑娘在西安上大学时患有神经性耳鸣,在几家大医院花了数万元都没有治好,听力减退,还经常眩晕头昏。几经打听后慕名找到张建涛大夫,扎了不到一个疗程就缓解了症状,通过针灸治疗半年后,便已基本痊愈。送上一面锦旗,是患者最深的谢意,比任何奖项都珍贵。

扎根社区 医者仁心

从医二十多年来,张建涛一心为乡邻做好医疗服务。提插捻转,进退疾徐,银针轻舞间,经络通气血畅,患者百病全消。除了慕名而来的患者,对于一些重疾或行动不便的患者,张建涛还走进乡村,上门服务,乡村医院两头跑,只为患者能够早日康复。乡亲们也很乐意接受这种治疗方式,每次回到乡下,好多孩子都喊他张伯伯,张建涛也总能亲切地叫出孩子们的小名。

尽管张建涛针灸费用很低,但还是有一些村民囊中羞涩,付不出诊疗费用。每逢此时,张建涛都会为其减免费用,先针灸治好病再说。有时候,孤寡老人来做针灸,张建涛就直接免收费用。

多年前,有一个安康的民工来治疗,当时因为其经济困难,张建涛直接为他免了费用。这位患者及家人十分感激,后来专程从老家赶到眉县送钱。

中医国粹 薪火相承

中餐、针灸、功夫、中药美誉海外,可称之为“新四大国粹”。针灸作为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之瑰宝,其以经络为径,穴位为枢,针与灸为器,调和阴阳,畅达气血,扶正祛邪,功在疗疾养生,传承千载而不衰。

忙碌之中,张建涛边施针边讲解,为徒弟们精心传授针灸之术。他用手中的银针传递着爱与关怀,让非遗精粹在新时代浪潮中薪火相传。一根银针串起千年医脉,相信在张建涛师徒的不懈努力下,将为更多人的健康带来福祉,让中医针灸这一古老智慧在现代社会中继续闪耀光芒。(席彦兵)

  责任编辑:白睿祺 方点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