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泛黄的借款说明,一笔7000元的现金交付,一句“手头紧再缓缓”的口头承诺,让原被告之间陷入长达数年的债务纠葛。近日,清涧法院成功化解一起历时八年的民间借贷纠纷,在原告放弃万元利息主张、债务人诚信履约的承诺中,画下公平与温度并举的句点。
2017年4月,王某因资金周转向李某借款7000元现金,当场出具载明月利率2%的借款凭证,但未约定还款期限。起初几年李某多次催要,王某均以"手头紧"推脱,后期更彻底失联。2025年初,眼见债务沉睡近八年,李某无奈诉至法院,主张本金及累计利息近万元。
案件受理后,承办法官发现王某联系方式失效、住址变更,案件一度陷入停滞。承办法官并未放弃,通过多方打听,联系亲属,最终成功“找回”王某。面对承办法官,王某承认借款事实,坦言自己经济窘迫,曾向李某偿还3000元,但系现金偿还且无凭证,李某基于诚信认可了这3000元,剩余4000元本金及利息王某表示实在无力承担,恳请李某免除利息。
承办法官敏锐抓住双方均有和解意愿的契机,组织面对面调解。一方面向王某释明逃避债务的法律后果,引导其正视诚信责任;另一方面向李某转达王某的实际困难,肯定其此前给予的信任与宽容。经过耐心疏导,李某被法官的真诚与王某的困境触动,最终同意放弃全部利息主张,仅要求王某偿还剩余本金4000元。双方当场达成调解协议:王某在两年内分三期共计偿还4000元本金,法院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民事调解书予以确认。
本案生动展现了人民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实践成果。面对被告失联、证据有限等困境,承办法官主动作为“找人解纷”;针对双方诉求差异,精准引导“互谅互让”;最终通过调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不仅高效兑现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也为困难债务人履行义务创造可能,彰显了司法温度与智慧,为化解基层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提供了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