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南产业公司搬家中心检修队车间会议室,“十不吊”“五禁止”安全警示牌与投影屏上的应急救援流程图格外醒目。8月26日,一场以“意识铸魂、制度固本、能力强基”为主线的特种设备安全培训在此展开,构建起覆盖“法规认知、操作规范、应急处置”的立体化安全培训体系。
从“被动知法”到“主动用法”,让法规活起来
公司机电物资管理部的法规课堂,将《2025年特种设备预防体系建设方案》中的23项核心要求转化为12个与起重机、叉车操作直接相关的风险场景。授课老师李玉良手持《隐患排查清单》实物手册,对照因未落实每日“三查”(查限位器、查液压系统、查信号装置)导致的事故案例,演示如何通过清单化管理和《特种设备安全法》第九十二条等法规要求将法规转化为日常操作流程。
互动环节,操作员对“设备传感器报警规范”提出疑问。李玉良现场模拟违规操作场景,从触发传感器到报警信号传输至控制系统的完整流程,并拆解技术原理。“法规条文+场景模拟+技术原理”的立体教学法,使法律条款成为可触可感的安全指南。
从“经验作业”到“标准作业”,让标准严起来
实操课堂上,一台叉车正通过压力传感器模拟违规载人时的警报反应。特种设备管理员王文海将操作规范分解为“岗前检查12步”“运行控制8要点”“停放归位5必须”,每个步骤配有可视化操作卡。
高风险操作禁令讲解直击痛点:培训师播放了一段真实事故案例视频,因操作员违规斜拉重物导致起重机倾翻。体验者小张感慨:“原来教科书上的‘十不吊’真的关乎生死。”针对搬家作业中的信号沟通问题,王文海组织开展“手势标准化考核”,要求操作员在3秒内准确回应10种指挥手势,通过“肌肉记忆式”训练将经验判断转化为条件反射式的规范动作。
从“单次培训”到“系统管控”,让安全实起来
培训结束时,参训人员郑重签署《安全操作承诺书》。会议同步发布三项举措:一是在所有作业区域实行“专职安全监督员巡检机制”,配备安全监督人员定时巡查并记录反馈;二是将“十不吊”“五禁止”纳入每日班前会必学内容,实行“安全问答准入制”;三是建立操作人员安全能力档案,将考核成绩与岗位晋升挂钩。新发布的《设备管理考核细则》还首次明确了“隐患排查贡献积分制”,发现重大隐患可兑换安全培训学分。
“我们要让安全操作成为一种职业本能。”中心副主任王彦兵总结道。操作员们胸前佩戴的“安全监督哨”徽章标志着他们自愿承担现场隐患巡查的重任。当第一台起重机启动作业时,驾驶员首先核对的是培训中强调的“操作前检查三维度”——设备状态、作业环境、信号系统。这一细微改变,正是安全意识内化的体现。
这场培训折射出搬家中心对特种设备安全的系统性思考:当法规要求转化为操作指南,当应急演练转化为肌肉记忆,当安全承诺转化为日常习惯,安全生产便真正融入了企业的血脉。正如作业区域标语所写:“每一次规范操作,都是对生命最好的守护。”这既是培训的核心诉求,更是搬家中心对安全生产的永恒承诺。(张波 胡锦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