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神南产业公司机电设备维修中心始终锚定“预防为主、过程控制、持续改进”的质量管理精髓,将“零缺陷”目标深度融入每一道检修工序,精准施策,持续发力,让质量管理“效益”叠满。
多共享,奏响“技术曲”
“仰焊时焊条角度要保持45度,电流调至180~200A,这样熔池才能更稳定……”在三机班的班前会上,高侯彦正结合实操案例,为新员工细致讲解焊接技巧,台上台下互动频繁,气氛热烈。这是车间响应中心技术传承号召、推动技术共享的生动缩影。
鼓励各车间加强技术交流与传承,三机车间针对新员工设备结构掌握不熟练、检修技能薄弱等问题,积极落实中心要求,创新开展“送技术到班组”“一帮一、师带徒”等特色活动,搭建全员技术交流平台。活动中,技术骨干与一线员工围绕检修常见设备损坏原因、操作规范、故障应急处理及日常维护保养等关键内容深入研讨,将多年积累的“独门绝技”转化为全员共享的“通用教材”。通过技术共享,不仅加速了新员工成长,更有效降低了设备故障率,为中心安全生产和质量提升筑牢了技术根基。
严管理,精耕“责任田”
一次性把事情做好,对于每个质量节点和控制点逐一进行确认,对于质量控制点等进行数据记录,严格落实中心双三级验收制度,做到整个检修过程有数据可依,有责任人可查,为以后的检修留下数据和记录。
为确保检修质量,车间始终坚持“检修前、过程中、作业后”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把控,严把“人、机、料、法、环”各个影响质量的环境和因素,杜绝检修质量事故发生,紧抓检修工作验收合格率,层层压实责任,自上而下抓好检修质量,逐日细化检修任务。加强检修作业的各项管理及配合协调工作,建立了明确的质量责任体系。
精工艺,练就“硬功夫”
今年以来,车间为突破减速器图纸困境积极寻求多种解决方法。对进口减速器进行逆向测绘攻坚,累计测绘行星齿轮、输出轴等核心部件50余件尺寸参数,重建全套减速器数字化模型,填补技术资料空白。
在工艺优化上,车间遵循中心“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发展理念,创新性采用“请师到家+产学研用”协同模式,邀请设备原厂技术团队现场指导组装,通过记录关键参数、细化工序标准,对现有组装作业指导书进行全面升级。依托中心搭建的“故障案例库+模块化实训平台”,组织班组青年技术骨干参与,培养出6名能独立完成高精度减速器齿轮装配的技术尖兵,将维修周期从15天压缩至7天。2025年以来,车间累计检修出厂减速器77台,其中自主修复52台,自修占比达67.53%,节约外委费用663.69万元,为中心降本增效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持。《减速器检修作业指导书与质量控制标准》的编制发布,更是将技术突破转化为标准化成果,让“卡脖子”难题成为提升中心核心竞争力的“磨刀石”。
设备维修中心以技术共享夯实质量基础、以精细管理守住质量底线、以工艺革新突破质量瓶颈,狠抓检修全过程规范化管理。高效、优质地完成各类设备检修任务,用实打实的举措推动检修质量持续跃升,转化为一套常态化、长效化的质量管理组合拳。(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