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非遗,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在榆林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历经千年的沉淀与传承,依旧熠熠生辉。特色非遗不仅见证了榆林人的勤劳与智慧,更彰显了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文化魅力。
游客在陕北民歌博物馆内看表演(央广网发 榆林宣传部供图)
目前,榆林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2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6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11项、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65项,涵盖民歌、石雕、剪纸、刺绣等多个领域。同时,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5名、省级85名、市级413名、县级1114名。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非遗传承人结合现代审美与市场需求,不断对非遗项目进行创新,让榆林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近年来,榆林市多措并举积极推动非遗融入旅游空间,让市民游客在感知、体验中了解非遗。通过丰富多彩的展示活动,让群众近距离感受到非遗的魅力,进一步激发了广大群众热爱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了保护非遗的自觉性。
目前榆阳区建成陕北民歌、陕北说书、榆林小曲等非遗传习所12处,榆阳书场1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技艺坊12处、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商线下实体店1处、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榆林古城沙盘1处、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展厅和临展厅各1处。
截至目前,非遗展演832场,其中《榆阳书场》陕北说书专场286场。非遗小剧场自成立以来,场场座无虚席,不仅让榆林非遗从博物馆展台走向生活场景,在游客的亲身体验中实现“活态传承”,更以文化为纽带激活了区域文旅资源。
当非遗与景区游览、民俗体验深度融合,“文化+旅游”的创新模式正为榆林注入新动能,让传统文脉在当代生活中焕发蓬勃生机,也为游客带来兼具文化与趣味的旅游体验。
在榆林,曲调温婉细腻、悠扬缠绵的榆林小曲,同厚重的黄土高原、豪放的信天游形成鲜明对比。这一融合江南丝竹之韵与榆林本土风情的音乐形式,悠悠传唱了300余年,静静诉说着塞上的风云变幻。
在漫长的传承岁月里,72岁的榆林小曲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青,以其58载的艺术坚守,谱写出榆林小曲的动人篇章。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青(央广网发 榆林宣传部供图)
为了更好地传承榆林小曲,2005年,在王青等人的共同努力下,榆林小曲研究会成立,现有会员50余人,还设立了固定的传习所。
2006年,榆林小曲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此,榆林小曲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获得了社会各界更多地关注与支持。
每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陕西榆林都会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全市非遗保护成果与传承活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非遗保护传承的浓厚氛围。
展演现场,由多位非遗传承人带来的陕北民歌、榆林小曲、清涧道情、府谷二人台、陕北说书、子洲唢呐等节目轮番上阵,为广大市民献上一场精彩纷呈的非遗盛宴。现场设置的非遗展示区域,通过展示展销榆阳干炉、靖边剪纸、佳县泥塑、子洲面花等非遗产品,让观众沉浸式感受非遗文化魅力。
未来,陕西榆林将继续加强现有“非遗+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积极适应当代旅游需求和旅游所带来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不断提高传承发展利用水平,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的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