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党建 社会 文旅 教育 开发区 汽车 房建 企业 金融 艺体 更多

高永爱:三十年照顾瘫痪丈夫 不离不弃诠释人间大爱

佳县县委宣传部 2025-07-22 14:51:56

高永爱,女,1969年生,榆林市佳县佳州街道办香炉寺社区居民。佳县“葭州一点爱”新时代文明实践公益协会志愿者、陕北爱心志愿者联盟副会长。曾荣获“佳县孝老爱亲模范”“榆林好人”“榆林市道德模范提名奖”“陕西省最美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高永爱:三十年照顾瘫痪丈夫 不离不弃诠释人间大爱

祸从天降,不屈脊梁撑起破碎家

1989年,高永爱嫁入佳芦镇小会坪村,与丈夫相亲相爱,三个女儿的相继出生让小家庭充满欢声笑语。然而,1995年的一场意外,让这个幸福的家瞬间崩塌:29岁的丈夫驾驶三轮车时坠入30多米高的悬崖,虽保住性命却因脊髓受损高位截瘫,生活彻底无法自理。

彼时,高永爱才25岁,面对嗷嗷待哺的三个女儿、痛不欲生的公婆和瘫痪在床的丈夫,她拒绝了亲友“趁早离开”的劝说,也婉拒了丈夫“别拖累自己”的恳求。“我当初选了你、选了这个家,家就是我的归宿。只要你活着,这个家就是完整的;只要有我在,家里的人一个也不能少!”她握紧丈夫的手,用承诺开启了长达30年的坚守。

喂饭喂药、按摩翻身、清理屎尿,这些琐碎又沉重的护理成了她每日的“必修课”;为让丈夫消化顺畅,每顿饭都熬烂煮软;丈夫身体溃烂时,她四处寻来偏方悉心敷治,让创口慢慢愈合;怕丈夫孤独,她每天讲见闻解闷,天气好时就把他抱上轮椅推去晒太阳。与此同时,她还要种地、缝补、料理家务,用瘦弱的肩膀扛起全家的生计,十几年间熬白了头发、累弯了腰,硬是默默攒钱还清了丈夫治病欠下的巨额债务。

心怀感恩,爱心传递温暖人间

患难之中,高永爱更懂“守望相助”的分量,而这份对善意的珍视,早在上一辈就刻进了家的基因。早年公公带丈夫去山西收杂粮,乡亲们总多给一把豆子、少算一分钱;黄河涨水时,山西赶集人回不了家,一二十人沿着河岸走十里路来借宿,公婆从不怠慢,和面压饸饹,满院子热热闹闹像过节。“认得老常家,他们心善。”这句口口相传的赞誉,成了她心里最暖的家训。

2013年,大女儿考上西安医科大学却凑不齐学费,经媒体报道后,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西安银行的刘玉荣先生承诺每学年资助5000元,帮孩子圆了大学梦。这份温暖让高永爱更加坚定了“把爱传下去”的念头。2016年起,她加入陕北爱心志愿者联盟、佳县任凤祥志愿服务队等组织,60余次深入陕北贫困村开展志愿服务:给留守儿童送学习用品和学费,陪空巢老人包饺子、过生日,为残疾人、贫困户送去米面油和帮扶资金,义务开展20多场励志宣讲……累计帮扶3000多人次。

有人不解她为何如此投入,她总是笑着说:“过去我们难的时候,是大家帮了我们,现在情况好了,理应把这份爱传下去,心里才踏实。”

高永爱:三十年照顾瘫痪丈夫 不离不弃诠释人间大爱

言传身教,良好家风滋养成长路

这份刻在骨子里的家风,也深深影响着下一代的成长。在高永爱的家里,“和睦”“担当”“感恩”从来不是口号,而是融入日常的相处模式,更成为滋养孩子们成长的“土壤”。

丈夫瘫痪后,这个家反而更紧密了。公婆的院子和丈夫的房间,是一大家人的“根据地”:十几口人每天聚在这里吃饭、拉家常,谁做饭、谁干活从不用安排,妯娌间互帮互助,遇事一起商量,老少都能开口,玩笑里藏着理解,从没红过脸。这种氛围,成了孩子们最早的“人生课”。

妈妈照料爸爸的耐心,爷爷奶奶对全家的牵挂,叔叔婶婶主动搭把手的默契,孩子们从小看在眼里。耳濡目染中,“孝顺”“担当”成了本能:第一碗饭先端给爷爷,外出回来先报平安,带回来的零食先塞给老人和爸爸。大女儿放学就帮着喂饭擦身,妹妹们学着给爸爸读课文、帮妈妈择菜——小小的身影里,藏着家的模样。

“没有文化的孩子不会有出息”,这是高永爱常挂在嘴边的话。2002年,为给孩子们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她在亲友帮助下举家搬到学校附近,租了间门市售卖小百货和学习用品。白天守店、种地,晚上料理完家务后,她总会坐下来陪孩子们学习,教他们“遇到困难要迎难而上”。在她的影响下,孩子们不仅懂事孝顺,更发奋读书,最终都顺利完成学业,成为她最大的骄傲。“孩子们争气,就是对我最好的回报。”提及孩子,她眼中总有泪光闪烁。

30年风雨同舟,高永爱用坚守诠释了相守的真谛,以行动践行了孝亲的美德,更用和睦家风与坚韧品格,养出了懂事上进的孩子,用爱心传递着温暖。正如她所说:“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这份朴实,是传统美德的生动写照,更是一曲自强励志的赞歌。(李欢欢)

  责任编辑:辛晓霞 秦乐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