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薄雾像一层轻纱,还没来得及褪尽,芦河岸边的步道上早已热闹起来。退休教师李老师伴着晨光舒展筋骨,脚下的芦河水汩汩流淌,水面上的浮萍与荷花分外美丽。“搁几年前啊,路过这儿都得捂着鼻子跑,哪敢想能像现在这样,天天听着水声打太极。”老人笑着感慨,“这条河,是真真正正活过来了!”
芦河的“重生”,始于靖边县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刻践行。5.42公里的县城河道,107公顷的治理区域,成了重塑这条城市“生命线”的主战场。县委、县政府深知芦河对当地老百姓的意义,一次次组织专家沿河“巡诊”,最终为母亲河量身定下“水质提升、生态复苏、景观焕新”三大目标,一场酣畅淋漓的“疗愈”行动就此展开。
生态修复是最关键的“药方”。人工湿地像藏在岸边的天然净化器,悄无声息地过滤着杂质;生态护岸取代了生硬的水泥堤坝,让河水与土地重新“对话”;菖蒲、芦苇等水生植物在水中舒展腰肢,不仅扮绿了河道,更成了鱼虾的乐园——芦河的自愈力,就这样一点点被唤醒。与此同时,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放被牢牢套上“紧箍咒”,“达标排放”成了不可触碰的红线。水渐渐清了,鱼渐渐多了,连久违的水鸟也结伴归来,在河面掠过,激起一圈圈欢乐的涟漪。
水清了,岸也要美起来。曾经杂乱荒芜的河岸,如今蜕变成一条绿色丝带:滨河公园里,垂柳在此摇曳生姿;休闲步道蜿蜒向前,串联起一个个亲水平台;傍晚的观景台上,总能遇见举着手机拍晚霞的市民。芦河不再是城市边缘的“背景板”,而成了集休憩、运动、赏景于一体的“生态会客厅”。
在这里,每一天都在上演着幸福的日常:晨跑者的脚步声与河水叮咚相映成趣,垂钓者握着鱼竿静待鱼咬钩,孩子们在岸边追逐嬉戏,惊起几只停在石栏上的麻雀,骑行的车队从此经过,成了一道动静结合的风景线。这一湾碧水、两岸绿意,早已成了靖边人日子里离不开的“标配”。
“以前河边都是垃圾,夏天臭烘烘的,谁愿意来?”常来散步的市民王阿姨记得清楚,“现在可不一样了,饭后带孙子来逛一圈,看看河面上盛放的荷花,像去大城市逛了个公园一样。”
如今的芦河,不仅是生态廊道,更成了民生幸福道。而靖边人的目光并未停留于此,守护碧水的长卷才刚刚翻开。县上正忙着完善长效管理机制,计划给河道装上“智慧眼睛”,让每一处细微变化都能被及时捕捉。芦河将逐渐成为靖边的“生态金名片”。
阳光下,芦河波光粼粼,映照着岸边百姓的笑脸,市民张先生的优美萨克斯乐曲为大美芦河增添了些许浪漫。这条重生的母亲河用自己的变化证明:当生态画笔饱蘸深情,便能在发展的画卷上,画出最动人的民生底色。而靖边,正沿着这条洒满阳光的路,继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绿水青山”故事。(白凌燕 卢小龙 王永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