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党建 社会 文旅 教育 开发区 汽车 房建 企业 地市 艺体 更多

“家山入画”——欧亚卫山水见闻

艺术动态 2024-04-07 09:29:45

全国美术作品邀请展—— 欧亚卫

近代陕西画坛中,长安画派曾提出“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艺术主张,至今仍被后学追捧,常挂口头。可这在现实生活中却是很难做到的。因为传统太远,生活很近。普通人总是精神上倾慕远方,而眼睛却只顾脚下。画画如此,做人也如此。

欧亚卫是宝鸡人,毕业于美院,久居长安。为人淳朴、直爽,初见面时略带拘谨。与很多画家一样,亚卫喜欢外出写生,活动范围基本锁定在关中及陕北一带,因此他的画中时常出现熟悉的陕北窑洞风光,或者是带有浓郁关中特色的高山流水。足迹所到之处,多以寻常景致入画,创作画略带共性,令人似曾相识,但又各具品貌。按亚卫的意思,这是“家山入画”,忠于自然,他的家乡既有窑洞,也有高山。直面内心的真实场景,画出自然的直观印象,是亚卫多年的艺术情怀。

“家山入画”——欧亚卫山水见闻

然而,经常写生的人都能体会到“断舍离”的苦恼,画从生活中走来,却又无法摆脱生活的影子。以普通的写生方式去追寻“师造化”的梦想,始终是无解的难题。画家一手伸向了生活,却无法达成艺术的蜕变,“家山”情怀显然不足以驭画,要求通途,就不得不变。长期的写生感悟让亚卫明白:握笔在手,绝不仅表现心中的印象,或者忠实的效仿自然。只看眼前,只伸向生活,毕竟无法实现质的飞跃。个人的视野、精力、时间有限,要在有限的人生中,获取无限的高度,挑战绘画的难度,就必须向更远处走,向更高处走,传统中国画的这座宝库,蕴藏着无限的可能。

“家山入画”——欧亚卫山水见闻

在告别了第一阶段的“忠于自然”之后,亚卫放下成见,回望经典。他反复临习范宽、王蒙、石涛、渐江等历代大家作品,由笔法入手,章法、墨法处处留心。亚卫早年学画就有临摹功夫,而今重修古法,已非管中窥豹。多年对景写生的经验,使他更加明了古代经典作品中笔墨皴法的来处和变化之妙。自然无常形而有常理,写生乃写山之骨气,要用笔精到;墨色变化随四时氤氲,用墨亦须笔笔生发,达物之情则妙。临摹不再是机械的模仿,而是分解式的消化吸收。经历反复的揣摩锤炼,亚卫的画中依然还是陕北窑洞、秦岭山水,但从他近年的个人创作来看,已觉气象一新,无复往昔面貌了。可见,融创作于写生并非国画家不可为的事情,但要锤炼语言,以能概括取舍。当画家注意力真正收归到浓缩的笔墨之时,“对景写生”就不再是题材的干扰,反而变为形式的灵感源泉了。

“家山入画”——欧亚卫山水见闻

艺术的成长,往往也伴随着生活的压力。对于职业画家来说,某种程度上的“回炉重造”是面临极大风险的。因此,在体制外的职业画家群体中,有既不满于现状,却又迫于现实者;有风格初现,销路畅通则止步不前者。亚卫坚持绘画多年,不曾改行从业,除兼职授课外,其他时间多用于写生创作、研习书画理论。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他似乎属于体制外而销路一般者。但长期的负重前行之后,他在绘画领域拓展的方向,是可贵的;他直面现实、勇于取舍的精神,是可敬的。

“家山入画”——欧亚卫山水见闻

古人常说“字如其人”、“画如其人”,我想,这并不只体现在某人某时期的几幅作品上。对于画家而言,任何阶段性的作品都不足以代表其在绘画上的成就。艺术家的成就,要综合的看,因为人生遭遇不同,有人早成,有人晚熟。有人得志,有人失意,持之以恒者方得始终。

亚卫的从艺生涯渐入佳境,他的路还很长。之前在网上看到张振学先生的访谈文章和作品,我感其“年愈长而道心弥坚,入境深方波澜更阔”,同为画学后辈,谨以此句与亚卫共勉。愿其“家山入画”而不负“家山”。(张子麟

故园新辉190x236cm

故园新辉190x236cm

老屋 195x233cm

老屋 195x233cm

得柴归来半日闲 65x45cm

得柴归来半日闲 65x45cm

高原九月 65x45cm

高原九月 65x45cm

岁岁人寿 65x45cm

岁岁人寿 65x45cm

魏塔农舍 68x45cm

魏塔农舍 68x45cm

雾起九间房 69×45cm

雾起九间房 69×45cm

行人归来石应语 69×45cm

行人归来石应语 69×45cm

飞湍瀑流争喧豗 69×45cm

飞湍瀑流争喧豗 69×45cm

春与青溪长  138X69cm

春与青溪长 138X69cm

故园秦韵 138X69cm

故园秦韵 138X69cm

家山秋韵 136×35cm

家山秋韵 136×35cm

访问:段宏刚 答:欧亚卫

Q:1、印象中,你的写生基本上围绕故乡展开,每次面对故乡的写生对象,你的心境有什么不同?

A:可以这样说,之前看到物像只是物像的本身,只觉得它漂亮,甚至与自己之前见过的不一样,或者说是好奇吧。自从离开故乡多年后,在外边遇到了各种人和事之后,再回来看故乡的事和物时感觉完全不一样,有一种亲切感,久别之后重逢的喜悦,这就是故乡。第二个就是归宿感。在外身心劳累回到这里似乎就到家了,看到田间地头沟壑庭院,村落等一系列的物像都觉得和自己曾经朝夕相处,突然又展现在眼前,总想对它有说不完的话。第三就是失落感。也算是一种怀旧吧,面对万事万物轮回变迁,总觉得新的东西不断凸现,过去的人和事物逐步退出生活的舞台,对那些老去的东西总有一种难舍难分之感,或许这就是对养育自己故乡的一种情结吧。

Q:2、当把故乡的山水沟壑等物象升华为自己的“心象”后,就牵涉到用笔墨来重构的问题,借鉴前人经验似乎很难实现,你如何解决重构问题?

A:首先,这个问题我一直还在实验中,可以谈谈自己的一点心得吧。提到重构问题又是一个课题,涉及到语言感情的表达。绘画的语言形式只有通过画面来表达给观者,而中国画的语言只有通过笔墨来传情写意。面对今天的事物如何用笔墨来进行重构确实难度很大,首先,我们回不到古人那种心境和环境中去,还要不失传统,怎么办?只有通过临摹古人的作品与其沟通,心领神会,揣摩其中奥妙,进行笔墨语言的提炼。其次,就是有了一定的基本功后,对笔墨能掌控了,就到生活中去寻找自己熟悉的语言,寻找能激发自己感情的元素,尝试着用笔墨表现出来,使笔墨和物像能有效的在形质上结合,从而达到情感的一种宣泄。这种宣泄不是随心所欲地乱画,而是要在中国画大的基本法则内来完成,也可以加入自己的想法。再次,就是要善于观察、体验、发现生活,在生活中总结语言,寻找适合自己的切入点,达到画面和谐统一,做到在情理之中又不失法度。

Q:3、画画与写作在本质上都一样,都是重新组合语言形式,说白了,它们其实都是在写心,在随心所欲的同时,却又必须遵循某种规矩,这个规矩就是传统,它对创作者利弊参半。谈谈你对传统是怎么理解的?

A: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传统。我认为被后人传下来的东西都是传统。广义地说,也就是经过历史沉淀,能保留下来的经典,如:唐、宋、元、明、清,每个朝代留在历史里的经典就是传统。狭义地说,昨天一切过往都成为传统,过去就是传统。学习传统的目的就是为我所用,学习传统笔墨经验、造型、造境的方法。学习有纵向和横向之分,纵向就是要逆流而上,顺着脉络往上追着学。横向学习就是要学习当代画家有高度的辨识能力,学习他们创作的长处。传统是根,没有根怎么能有生命力,所以传统这条根一定要扎下去,没有传统就是无源之水,不知从何而来,立不住脚,作品自然也就没有生命力。

Q:4、当代画家的创作都绕不开长安画派“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艺术思想的影响,你的创作也是按照这种理念开掘出来的,绘画创作本身就是苦中作乐的事,在这种探索过程中,你遇到的最大困惑是什么?你觉得自己在哪些方面还需要加强磨炼?

A:呵呵,最大的困惑应该是面对要表现的对象,有时不能用恰当的表现手法将其形神准确地表达出来,经常会遇到想法很好,却笔不达意的情况。这一点是很多画家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也是我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可以向传统学习和借鉴,还有就是要多画,多摸索,多练笔,用一定的量来达到质变。再一个就是找出自己的语言和表现方法,把它强化,做精做细,再做到以其形提其神,从而达到形神兼备。我现阶段还应该在形和技上下工夫,力求做细做精,打好基础才能走得更远。

Q:5、目前是一个文化、思想大融合的时代,当下,不少画家搞所谓的“当代水墨”,在创作中,除过画画的工具材料外,其它方面,无论从技法还是精神延续上都偏离了传统的中国画,你觉得这样做是构建中国画当代形态的一种方式吗?说说原因。

A:对于当代水墨和传统中国画它们之间并不矛盾,这里当然说的是好的当代水墨画。当代水墨也有传承,也是有来龙去脉的。对于你说的所谓的当代水墨,如果没有出处,没有传承的当代水墨,当然也就算不上中国画了。这个到底算不算是构建中国画当代形态的一种方式?现在下结论还有点早,让时间来证明这种方式成熟与不成熟,需要一个过程。有一点,我们得明白什么才是中国画,中国画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时刻要明白这一点,路子就不会走得太偏。

Q:6、我也一直在关注你的画,你的画可以说是一直在走传统水墨的路子,画面自然而为,没有制作的痕迹和雕饰感,画面中“朴”的格调营造出来了,这很可贵。画中传递的信息量越大,作品就越有内涵,在以后的创作中,你还有哪些想法和追求,来丰富自己的画面语言?

A:谢谢,谢谢您长期以来的关注,也谢谢一直关注我的所有朋友。在绘画上我继续坚持自己的这一格调,这一点成绩是来之不易的,也很吻合自己的心性。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自己本身出身农村,在农村长大,对自己周围的环境、人和事、自然景观以及生活中的点滴都很熟悉,本身也华贵不起来,那就老老实实地把画面做得朴素一点。让自己带着一颗去参悟去修行的心来体验生活,体验生活中的物理、事理和情理,把这些亲身感受用笔墨语言表达出来,把自己认为生活中本质的东西挖掘出来,用自己个性化的笔墨语言表现给观者,愿自己的作品能与大家的审美产生共鸣。

“家山入画”——欧亚卫山水见闻

  责任编辑:辛晓霞 韩存军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