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黄河上中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2021年7月,延安市被列为“全国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近年来,延安市以先行示范区建设为契机,锚定水土流失预防保护、综合治理、监测监管“三大体系”,突出小流域治理、固沟保塬修复、水保园区发展、淤地(拦沙)坝建设、淤地坝除险加固、坡耕地改造“六大工程”,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是高位推动,党政同任“双组长”。成立了由省委常委、书记和市长任“双组长”的市水土保持工作领导小组,19个成员单位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实行项目清单管理和周统计、月调度,成立13个驻县包抓工作组,督导检查结果“一县一单”直接通报县区政府。在此基础上,市水务、林业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市域范围淤地(拦沙)坝等水保工程建设前期使用林地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关于淤地拦沙坝林业手续办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市水务、发改等七部门联合出台《延安市实施全国水土保持规划评估办法》,林业、土地等部门提前介入项目前期手续办理,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同推进的水土保持工作机制。先行区建设以来,全市投入水土保持资金18.6亿元,新建淤地坝58座、拦沙坝49座,除险加固淤地坝75座,新建和维修生态涝池42座,实施“坡改梯”面积3.66万亩,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81平方公里。今年,正在实施的宝塔区河庄坪镇万庄沟小流域综合治理提质增效项目争取中央投资1400万元,目前建设任务已完成过半。开展坡耕地治理新增耕地和新增产能“占补平衡”探索试点,正在对甘泉县近年实施的坡耕地治理面积进行图斑核实。
二是综合施治,旧貌展现“新容颜”。按照“大封禁、小治理”的治理思路,大面积封山禁牧和退耕还林,依靠自然力量促进植被恢复,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077万亩,坡耕地治理发展经果林445万亩,先后治理了延河、无定河、北洛河等小流域,打造了延川县梁家河村、安塞区南沟村、宝塔区薛张村等“水美乡村”示范样板,创出了“山峁缓坡修梯田,陡坡山间种林草,沟道打坝造良田”的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模式,全域森林覆盖率达53.07%,植被覆盖度提高到81.3%,基本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川塬由黄到绿的历史性变化,为全国提供了生态修复的“延安样本”。同时,以小流域为单元、河系支流为骨架,淤地坝为支撑、中小型塘库坝堰相配套,加快围沟治坝造地步伐,累计修筑骨干坝649座、中型坝1857座、小型坝9002座,构成宝塔区碾庄、麻庄和志丹县孙岔等23条群坝矩阵,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拦泥、防洪和保安等综合功能体系。目前,全市淤地坝控制流域0.8万平方公里,淤成坝地面积30.6万亩,利用坝地面积20万亩;淤地坝拦截泥沙约10亿吨,使入黄泥沙量由原来的年均2.58亿吨,下降到现在的年均仅0.31亿吨,降幅高达88%。
三是生态补偿,全域依法“强监管”。在推进水土流失生物、工程措施治理的同时,延安市还积极探索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近年来,针对长庆油田、延长石油、煤炭开发和国网建设规模扩大,局部人为水土流失不断加剧的实际,加强与税务部门沟通协作,夯实市县两级主体责任,畅通征缴渠道,规范工作流程,做到应征尽征,不遗不漏。进一步加大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力度,2019-2021年遥感监管的126个遗留问题全部整改销号,2022年水利部下发的159个图斑复核、认定和对应39个违法违规项目如期完成查处,共审批生产建设项目水保方案165件,催缴水土保持补偿费3.46亿元,使用水土保持补偿费4407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2.69平方公里。截至目前,全市共计征收补偿费4.88亿元,达到征缴入库额、入库率最高水平,有力推动了示范区生态环境治理和恢复。同时,加大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交流合作,中科院陈祖煜院士团队成立延安淤地坝创新示范基地,黄委设计院在宝塔区、富县开展建坝新材料试验,江苏如是地球空间公司建成安塞区、延川县淤地坝监测点2处,运用水土流失先进治理技术和措施,全市农村新修生产道路2230公里,发展桃、杏、梨等经果林445万亩,坝后淤地年均新增产值约9600万元,助推红色旅游、生态观光和庭院经济,为新时代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