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党建 社会 文旅 教育 开发区 汽车 房建 企业 地市 艺体 更多

多元探索:博物馆教育的创新与传承

文物陕西 2025-02-10 08:46:33

乙巳蛇年新春,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新开专题展“连珠合璧重光来——全国博物馆教育成果邀请展”(以下简称“教育成果展”),不仅是一次对博物馆教育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博物馆人对博物馆教育初心的一次深情回顾与展望,通过创新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为观众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观展体验。为此,笔者专访了策展人、陕西历史博物馆副馆长步雁。

突破传统:如何让文物“活”起来

传统博物馆展览,往往以静态陈列展示为主,观众只能远观而无法亲近,“教育成果展”打破这一模式,通过“时代召唤”“探索实践”“和合共进”“未来可期”4个单元12个板块将图片、实物、音频视频、数字展示、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全面、立体、多元地向观众呈现10年间中国博物馆教育的发展历程和成果。

该展览第一单元不仅展示着多家博物馆的讲解词和巡展数据资料,更通过细腻的叙述,呈现了党和国家对博物馆事业的高度重视与关怀。“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如同一盏明灯,为博物馆的未来发展照亮方向,也让博物馆教育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

在该单元中,观众可以看到博物馆从单纯的陈列收藏与展示场所逐渐转变为文化传播与教育的重要平台。这种转变不仅是博物馆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时代赋予博物馆的重任,博物馆不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和教育者。

该展第二单元着重探讨了“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中“大”的深刻内涵。博物馆的“大”不仅仅体现在建筑的宏伟、藏品的丰富,更体现在其教育功能的广泛性和多样性上。

“大”意味着种类丰富、内容广泛、受众众多。从博物馆讲解、社会教育、志愿者工作,到研学线路、流动博物馆、博物馆之友、交流互鉴等不同分支工作的开展,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涵盖了各个层面,这些多元化的教育形式,让博物馆真正成为全民学习的场所,为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观众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机会。

在第二单元中,可以看到各家博物馆如何努力通过各种创新形式将教育功能融入每一个细节,无论是精心设计的讲解路线,还是互动性强的教育活动,博物馆都在努力让观众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社教学习空间。

科技的赋能也是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该展览配置了两台机器人“讲解员”,为观众提供更个性化的讲解服务。这种科技与文化的结合,不仅提升了观众的参观体验,也让博物馆教育变得更加生动有趣,特别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

全国联动:首次专题展“大合唱”

“本次展览首次以全国邀请展的形式举办,邀请全国40家各级各类有代表性的博物馆共同参与,这种全国联动的模式不仅展示各地博物馆在教育领域的特色成果,也让观众能够一站式领略全国博物馆的风采,这也是该展取名‘连珠合璧’的初心。”步雁说道,此次展览前期基础资料的整理工作量较大,策展团队克服时间紧、任务重、费用有限等问题,首次以全国邀请展的方式集中展示,成为全国博物馆教育领域的一次创新尝试。

展览第三单元仿佛是一场全国博物馆社教联盟的“大合唱”,这里展示着从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大型综合博物馆,到丝绸博物馆、简牍博物馆特色行业馆,再到革命类博物馆(纪念馆)等全国17家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博物馆优秀案例。

开展初期,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汉史星河”公益课尤为引人注目。该课程通过沉浸式的情景演绎和互动体验,带领学生们穿越回汉代,感受汉代文化的璀璨星河。学生们不仅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深入了解汉代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还能通过动手制作汉代文物模型亲身体验古代工匠的智慧与技艺。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不仅让青少年对汉代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让博物馆教育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在采访中步雁还提到,除了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汉史星河”公益课,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我是文物修复师——学修兵马俑”教育活动、西安碑林博物馆的“碑影墨画活字拓印”教育体验项目及汉景帝阳陵博物院的“‘寻·溯’汉人足迹”系列文化教育活动展演,不仅展示陕西博物馆在教育领域的创新成果,也为观众带来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

这些博物馆带来的不仅是展示,更是与观众的深度互动。“相关博物馆将陆续组织社教人员(教育员)带着精品课程到秦汉馆与学生们互动,展演会持续到今年5月初。”步雁介绍道。

在这一单元中,观众还看到一个特别的展示——2024年第十届博物馆与博物馆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博博会)上发出的“关于规范博物馆研学的呼和浩特倡议”。这份倡议书是全国博物馆教育工作者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不仅展现了新时代博物馆研学事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更体现了博物馆人在创新思维和积极实践方面的努力。倡议书的发布,响应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中“创新发展研学旅游”的要求,为博物馆研学旅游的规范化和专业化提供了指引。

从第三单元的互动展示到第四单元的未来展望,展览不仅呈现了博物馆教育的现状,更对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期待。第四单元对未来博物馆教育进行了展望,表明了博物馆人的态度和立场。策展团队希望未来能更好地发挥时代价值,为公众提供专业且有温度的博物馆疗愈服务,让博物馆成为滋养心灵、慰藉灵魂的场所。

多元融合:满足不同观众需求

“本次展览在策展过程中特别注重多元化、分众化和个性化。展览内容涵盖了博物馆社教讲解队伍、典型教育案例、精品研学线路、流动博物馆等多个方面。比如展览中的‘流动博物馆’板块,展示了各地博物馆如何通过流动展览车、临时展览等方式,将博物馆的教育资源带到偏远地区,这种多元化的展示形式,不仅满足了不同观众的需求,也让博物馆教育的覆盖面得到了进一步扩大。”步雁解释道。

在分众化方面,现场可以看到展示着多家博物馆在“守护困境儿童”“关爱残障人士”“服务乐龄人群”等方面的现场活动图片,如福建博物馆“福博乐龄”、云南省博物馆“乐龄春节”、宁波博物馆“颐和”银龄课堂是针对年长人群开展的社教活动现场。同时,还展示有广西民族博物馆“畅享民歌”、内蒙古博物院少数民族讲解、敦煌研究院“从克孜尔到麦积山”多民族讲解员合影等图片的展板前也聚集了不少好奇的观众。

个性化也是本次展览的一大特色。展览通过设置“疗愈空间”和“文化创意”板块,为观众提供了更多个性化的体验。比如在“疗愈空间”中,观众可以通过冥想、聆听音乐等方式放松身心,感受博物馆的魅力。

展览还特别增加互动环节,观众可以通过点选屏幕、手机扫文物图片等方式了解“互联网+(文物)革命教育”平台。而在3D裸眼展示区,观众可以裸眼体验到唐代的赤金走龙、三彩马等文物的图像从屏幕中“漂移”出来。还有知识讲解、数字展示、虚拟现实交互等沉浸式体验,让观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全国各地博物馆的特色教育活动。同时,还可以佩戴AR眼镜体验文物科普短视频,玩转成语、印章翻翻乐、就“涂”你开心、壁上丹青知多少等互动小游戏也让孩子玩得不亦乐乎。

从对博物馆使命的深刻解读到对其教育功能的全面展示,展览的每一个环节都在努力突破传统,让文物“活”起来。在“数字展示”环节,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让观众可以通过触摸屏、虚拟现实设备等近距离观察文物的细节。这种动态的展示方式,不仅让文物“活”了起来,也让观众从被动的观赏者变成了主动的参与者。

相信未来的博物馆教育能够继续创新和发展,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文化的魅力,让博物馆真正成为一所“大学校”。

来源:文物陕西

  责任编辑:白睿祺 李晓庆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