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载乌金长河,三代人煤海情深
献礼铜川矿业(局)公司成立七十周年:
七十载深耕煤海,铜川矿务局凿岩开巷采乌金,铸就工业脊梁;新时代砥砺奋进新征程,绿色转型绘宏图,续写铜川矿业新华章。
七十年风雨兼程,七十年砥砺前行。站在铜川矿业(局)公司成立70周年的节点回望,往昔岁月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而我,作为矿务局第三代子弟,与这片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些承载着家族记忆与时代变迁的故事,在岁月长河中愈发清晰。
■外爷的手提包
一下把记忆拉回到了七八岁那年,看到的第一个人,便是我朝思暮想,疼爱我至深的我的外爷,他曾经是铜川矿务局物资供应处驻西安转运站的站长,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他肩上的担子沉重而艰巨,无数个日夜,他坚守在转运站,协调物资的调配与运输。那时交通不便,从西安到铜川仅仅100多公里,汽车就要跑3—4个小时,运输条件艰苦,为了确保矿区生产所需物资及时送达,外爷常常亲自坐着解放牌的大卡车,在颠簸的道路上奔波。记忆中外爷虽然很严肃,但是一见到我这个小外孙就喜出望外,把我抱在怀里用他的胡茬蹭我的脸,而我最惦记的永远都是外爷手里的那个上面印着北京工人文化宫图案的黑色手提公文包,那就是我儿时的百宝箱,每次从西安回来,总能掏得出很多不一样的东西,大白兔奶糖!糖炒板栗!还有旋转木马造型的转笔刀!现在回想起来,那全都是外爷的爱啊,躲在每一个思念外爷的瞬间闪闪发光。外婆总说:“你看你外爷,每次回家,衣服上都沾满煤灰,一脸疲惫……”在外婆的嗔怪中,我看到的外爷却异常高大、伟岸!他用自己的责任与担当,为矿区的物资供应筑起了坚实的防线,保障着矿井的正常运转。他眼神中总是透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定与执着,他总是和我说:“瑛瑛娃,要好好学习,长大了好好工作,要加入中国共产党……”从那时起,就有一颗种子在我心中,生根,发芽!长大后,我参军,而后我真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一步一步朝着外爷的嘱咐越靠越近……
■外婆的老茧
外婆是铜川矿务局供应处支架厂钢筋车间一名普通的钢筋工,外婆的工作台在车间东南角,台面上布满深浅不一的凹痕,那是三十年钢筋加工留下的岁月印记。她身上永远弥漫着铁锈和汗水混合的气味,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每次在外婆怀里,闻着她身上的味道,我总有一种安心的感觉,外婆有一双会说话的手,虽然茧子厚得像树皮,手指关节因常年握钳而变形,但,这双粗糙的手,却异常温暖、温柔。记得小时候,我生病半夜翻来覆去难以入睡的时候,只要外婆摸着我的头,嘴里念叨:“额娃不难过,额娃不难过,婆给额娃婆娑婆娑……”听着外婆的念叨,闻着她身上熟悉的味道,我瞬间就能睡得香香甜甜,我想,这大概就是当今社会上,大家都在不遗余力寻找的安全感吧!在那个女性还未被广泛认可从事体力劳动的年代,她不但要照顾着家里的6个孩子,还要做好一个钢筋工的本职工作,在钢筋堆里,她弯钢筋、点焊、扎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累弯了腰、粗糙了双手,却锻造出坚韧的品格。她话不多,个儿不高,却用柔弱的双肩撑起了家里家外的一片天。外婆常说,每一根钢筋都能做成道枕和支架,它们都关乎着矿区建设的质量,容不得半点马虎。她的认真负责,不仅是对工作的态度,更是对矿区深深的热爱。那些闪着冷光的钢铁骨架,最终都深入地下数百米,撑起了无数矿工的生命空间。
■妈妈的算盘珠
作为煤二代的妈妈,她是下乡知青招工进入的铜川矿务局李家塔煤矿,刚开始在矿上选煤楼捡石矸,后来转岗到财务科工作,那时候妈妈的算盘是大大的枣木珠子,珠子被磨得油亮,她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时刻牢记外爷、外婆:“干工作就要干出个眉眼!”的教导与鞭策。妈妈卯着一股劲,这股劲成就她连年获得省三八红旗手、局先进生产者、科室优秀女工等等数不胜数的荣誉;1990年调入铜川矿务局机关工委干会计工作,那时候妈妈的算盘珠子变成了小小的塑料珠子,又轻巧又方便。作为矿务局的一名普通职工,她见证了矿务局最艰难的时期,那是1993年的时候,矿务局第一次出现了亏损,妈妈和她的同事们积极响应矿务局“三三分流”的号召,纷纷开始搞“三产”,白天工作不落下,晚上妈妈带着我,在街上走街串巷卖小夜灯、卖气球,白天还有在局门口摆摊卖橘子、卖苹果的叔叔、阿姨们,大家齐心协力、咬紧牙关,一起渡过了这个难关!2008年,随着妈妈办公桌上的凭证越来越厚,她开始学习“成本核算”“资产负债”这些新名词,这时妈妈的算盘也早已经更新迭代成电子计算机,她参与了矿务局第一次全面预算管理改革,那些熬夜学习的政策、财务知识,如今看来正是国企市场化转型的缩影。2013年退休时,她笑着说:“现在矿务局的财务系统,比银行还先进呢。”她在自己的岗位上勤勤恳恳、默默耕耘。在妈妈看来,会计工作虽然平凡,但至关重要,每一个数字的准确记录,都关系着矿务局的资金运转和发展。她用自己的专业与耐心,为矿务局的财务管理贡献着力量。
■“华远人”的担当
我,于2004年从部队退役后,带着军旅生涯锤炼出的坚毅和满腔报国热忱,光荣加入铜川矿务局这个大家庭,成为引以为荣的“煤三代”。2011年组织调动至华远项目部建安管理中心,在这个肩负着数万矿工家属后勤保障的阵地上,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服务就是使命”的内涵,在华远我找到了军人使命的延续,用另一种方式继续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铮铮誓言。我深知,后勤工作看似平凡,却关系着职工家属们的冷暖安危。每一次管道抢修、每一次设备维护、每一次隐患排查,都是“华远人”对初心的坚守。有人说,后勤是幕后的工作,可在我心里,这就是另一个“战场”——没有硝烟,却同样需要冲锋陷阵;没有军号,却同样需要雷厉风行。
在华远这条后勤服务的战线上,我看到了身边每一个“华远人”的决心,无论是在寒冬腊月抢修供暖管道,还是暴雨深夜疏通排水系统,大家始终保持着“服务无小事”的信念。我们或许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但正是这些日复一日的坚守,让矿区的万家灯火更加温暖。
部队教会我“见红旗就扛,见第一就争”,而今天,这份精神化作对服务品质的极致追求。在华远,我和同事们并肩作战,用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因为我知道,后勤保障的每一个细节,都承载着职工家属的信任,都关系着铜川矿业的平稳运行。这条路,我会一直坚定地走下去,以军人的作风、以“华远人”的担当,继续守护这片我深爱的土地和这里的人们。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亲眼见证了铜川矿务局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落后的生产设备,被先进的智能化机械所取代;传统的人工操作模式,逐渐向自动化、数字化转变。矿区的环境也得到了极大改善,曾经尘土飞扬的道路,如今绿树成荫。这些变化,不仅提升了矿工们的工作和生活质量,也彰显着铜川矿业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决心。
七十年,三代人,与铜川矿务局紧密相连。外爷那一代人,用热血和汗水奠定了矿务局发展的基础;妈妈那一代人,用专业和坚守推动着矿务局不断前行;而我们这一代,在矿务局的关怀与培养下成长,也将接过前辈们的接力棒,为矿务局的未来继续奋斗。矿务局的发展,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它凝聚着无数人的智慧和力量,见证着时代的变迁,承载着三代人的梦想与情怀。
七十年,铜川矿务局变了,变得更强大、更现代;
七十年,铜川矿务局也没变,它的根,依然扎在煤矿的土壤里,扎在几代矿工的记忆里。
在铜川矿业(局)公司成立70周年之际,我衷心祝愿它在未来的道路上,继续闪耀光芒,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乌金长河浮沉七十载,煤海星火燎原传万代,这份深深的矿务局情缘,将永远铭刻在我们三代人的心中,历久弥新……(铜川矿务局华远项目部建安管理中心 葛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