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追溯华夏文脉 填补史料空白——“2024年度陕西六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富平石川河流域旧石器时代遗址群朱黄堡遗址发掘现场。
长武谢家河遗址战国秦墓M16出土器物组合。
富平长春遗址。
宝鸡魏家崖遗址春秋五鼎墓M4铜器组合。
隋唐长安城安化门遗址墩台基槽底部夯土中发现的铭文瓦。
西安北里王北宋范氏家族墓地M470墓葬形制。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1月13日,“2024年度陕西六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结果揭晓。入选项目分别是富平石川河流域旧石器时代遗址群、长武谢家河遗址、富平长春遗址、宝鸡魏家崖遗址、隋唐长安城安化门遗址、西安北里王北宋范氏家族墓地。本次评选由陕西省文物局和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指导,陕西省考古学会主办,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承办。
富平石川河流域旧石器时代遗址群
填补渭北中部广大区域旧石器时代遗存分布空白
富平石川河流域旧石器时代遗址群位于陕西中部、渭河北岸一级支流石川河流域(富平段)。2022年至2024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渭南市博物馆、富平县文化和旅游局等单位在此发现了12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并对其中的朱黄堡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张改课介绍,这是该区域首次发现和发掘旧石器时代遗址。
富平石川河流域新发现的12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右岸以周家庙沟遗址为代表,年代在距今60多万年至3万年之间;左岸以朱黄堡遗址为代表。在朱黄堡遗址的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3处用火遗迹,出土2.6万余件石制品和500余件动物化石,绝对年代在距今30万年至4万年前后。
该遗址群的发现填补了石川河流域和渭北中部广大区域旧石器时代遗存分布的空白,将该地区古人类活动的历史从距今7000年前后追溯至距今60多万年前。考古人员在该遗址群发掘出土了数量众多、特色鲜明的小石片石器,并首次在渭北地区发现了原位埋藏的盘状石核、手斧等重要遗物。该遗址群丰富的人类文化遗存为渭北乃至黄河中游地区古人类石器技术演进、人类行为适应方式等科学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新资料。通过地层埋藏学和年代学证据,考古人员初步建立了渭北地区自中更新世早期以来长达60多万年、连绵发展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序列,更加有力地实证了中国古人类及其文化的连续发展演化过程。
长武谢家河遗址
东汉石板墓为研究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增添新证据
谢家河遗址位于咸阳市长武县冉店乡谢家河村,遗址区部分地带处于亭口水库淹没区域。2024年,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成立联合考古队,对谢家河遗址相关区域进行考古发掘。本次发掘主要发现形制新颖的仰韶中晚期房址、独具特色的战国秦墓、意义特殊的东汉石板墓。
谢家河遗址发掘的仰韶时期房屋基址属仰韶文化中晚期。房址平面形状基本为圆形,可分为单室和多室组合形,结构具有典型性。单室房址多有台阶或门道。组合形房址为两个或多个圆形的组合形式,多由一个活动空间和一个储物间构成。这一发现为泾河流域仰韶文化房屋类型和聚落形态研究增添了珍贵资料,更为以往考古发掘中关于“灰坑”性质以及遗迹“打破”关系的认知提供了新思考。
谢家河发掘的25座独具特色的战国秦墓,包含多种文化因素,秦文化因素占主导地位,还有戎文化因素和巴蜀文化因素。“战国中晚期,小型秦墓中直肢葬快速增加,屈肢葬随之减少,屈肢度亦显松弛。年代集中于战国晚期的谢家河秦墓,所有墓葬均为屈肢葬。战国时期秦墓的棺椁制度逐渐简化,但谢家河25座竖穴土坑墓中有24座墓为一棺一椁,形制较为统一,有的椁室还设有侧板,未作简化。”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赵旭阳说。此外,墓葬中出土的战国小陶俑,与秦始皇兵马俑形制类似,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谢家河东汉墓葬发现了用石板铺设墓底、墓壁和封门、封顶的石板墓,具有北方草原民族特色。石板墓主要分布于欧亚草原的东部,谢家河石板墓的发现将石板墓分布范围南移至泾河流域。墓葬中琉璃器的发现为研究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增添了新证据。
富平长春遗址
为研究西周采邑制度和政治格局提供新资料
长春遗址位于渭南市富平县庄里镇长春村,是石川河流域发现的一处规模较大的西周聚落。2022年10月起,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渭南市博物馆、富平县文化和旅游局对遗址内部分被盗西周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2024年,考古人员开展了系统性调查、大规模勘探和发掘工作。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李彦峰介绍,考古人员初步廓清遗址的聚落由居址区和大型公共墓地两部分组成,总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初步判断该遗址为西周时期关中东部一处采邑性聚落,为研究西周采邑制度和政治格局等提供了新的资料。
公共墓地位于遗址东北部地势最高的区域,已探明西周时期墓葬和车马坑超过3000座。根据墓地区域的空白地带可将墓地分为南、北两个墓区。目前,已发掘揭露西周墓葬70余座、车马坑5座。墓地内墓葬按形制规模可分为4类,共探明9座“甲”字形大墓,集中分布在墓地北区最北部,与中、小型墓之间无明显界限。车马坑数量较多。墓葬内出土铜器、玉器、石器、海贝等器物。从墓葬形制及随葬器物特征可以判断,墓地应是一处以姬姓周人族群为主体的公共墓地,年代集中在西周晚期。
居址区位于墓地西南,文化遗存较为丰富,文物除日用陶器、石器、骨角牙蚌质器物外,还有铜刀、铜刻刀、卜骨、骨甲片、石玦等特殊文物。特别是发现了与铸铜相关的陶范、炉壁等文物,以及与制陶相关的集中分布的陶窑、与制骨相关的骨角废料等遗存,这些性质明确的遗迹或文物为揭示居址区手工作坊的分布提供了重要线索。居址区内还存在墓葬与灰坑相互打破的“居葬合一”现象。根据遗迹间层位关系和出土陶器形制特征判断,遗址至迟在西周中期开始形成,并一直延续至西周晚期。
宝鸡魏家崖遗址
对探讨秦人东迁关中的早期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魏家崖遗址位于宝鸡市陈仓区千河镇魏家崖村,处于千(汧)河与渭河交汇处,遗址面积约100万平方米,以春秋时期秦文化遗存为主。2022年,西北大学联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宝鸡市考古研究所、陈仓区博物馆等单位组成联合考古队,对遗址进行了持续发掘。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梁云介绍,考古人员在此发现城址、围沟、墓葬、车马坑、夯土建筑基址、手工业废料坑等遗存,结合以往该区域的考古发现,基本可以确认魏家崖遗址为秦都邑的“汧渭之会”,这对探讨秦人东迁关中的早期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墓葬在城内外均有分布,共发掘西周墓葬36座、春秋秦墓26座、战国秦墓11座、汉代墓葬7座。西周墓葬均为竖穴土坑小墓,陶器组合为单鬲、单罐或1鬲1罐,年代绝大多数为西周早期,个别为西周中期。春秋秦墓均为东西向,椁内棺饰较为精美。战国秦墓随葬鬲、簋、豆、壶、罐、盆、囷等陶器,或有环首刀、带钩等小件铜器。在城内发现大量石块、陶器、骨料、骨器,包括骨铲、骨笄、骨锥、骨觿及制骨废料等,当为手工业废料坑,年代属春秋早期。
《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文公四年至汧渭之会营建都邑,但其位置一直争议较大,未有定论。根据魏家崖遗址位置、面积、年代,城址、建筑基址、高等级秦贵族墓、大型车马坑、围沟,铸铜、制骨、制陶等手工业遗存,结合往年发现综合判断,基本可以确认,魏家崖遗址就是秦都邑“汧渭之会”。
隋唐长安城安化门遗址
为隋唐长安城水利设施研究提供重要资料
安化门是隋唐长安城郭城南墙偏西之门,遗址位于西安市雁南二路与东仪路交叉口以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龚国强介绍,考古人员发掘了安化门门址、郭城南墙、顺城街、早期水渠等遗迹,确认了安化门“一门三道”的结构及基槽营建方式。
安化门由墩台、门道、隔墙组成。门址西半部已被破坏殆尽,仅余东墩台、东隔墙、东门道的基槽部分。东墩台基槽东西宽约7米,南北长约13.3米。东隔墙基槽南北长约13米,宽约3.9米。东墩台与东隔墙基槽相距约4.5米。隔墙与墩台的基槽均打破门道基槽,三者非一体夯筑。门址地势北高南低。基槽底部夯层中铺有大量碎瓦片,多块瓦片上有“官……”“官匠……”字样的印戳。
遗址可分早晚两期,早期为东西向水渠。水渠位于安化门遗址南侧,局部被东墩台叠压。水渠在东隔墙以东,南北两壁外扩形成喇叭状。渠上有拦河堰和桥梁等水利设施,根据其出土遗物判断所属年代应该是隋初。推测隋大兴城外郭城南墙并没有建成,只是以东西向水渠为大兴城的南界。晚期为安化门遗址,结合文献推断此次发掘的门址当为唐永徽五年所建的安化门。
西安北里王北宋范氏家族墓地
为关中地区丧葬制度和礼制观念研究提供新资料
北宋范氏家族墓地位于西安市长安区韦曲街道北里王村北,北距北宋京兆府所在地约8公里。2022年底至2024年,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对该墓地进行了发掘。此次考古发掘是陕西地区继蓝田吕氏家族墓园后发现的又一个北宋士大夫阶层的大型家族墓地,也是国内宋代考古的又一新发现。
从出土的19方墓志内容得知,该家族墓地至少使用了77年,时间跨度涵盖整个北宋后半期,葬有范氏家族五代到六代人。该墓地经过两次大的规划,小家族在大墓园内有独立墓区。小家族墓地采取父南子北、以嫡长子为核心的排列方式,小家族兄弟间或以昭穆、或以长幼次序排列。夫妻合葬墓有双人合葬,也有三人合葬。总体来看,这些葬制都体现了北宋的礼制观念。
范氏家族墓地位于发掘区的西南部,分为东西两区。东区5座墓葬均坐东朝西,其中有宋故陕西制置解盐使、尚书度支员外郎范祥墓及其父范忠恕墓。西区墓葬较多,由南北两个小家族墓园和两侧的附葬墓组成。
不同于其他北宋家族墓地,范氏家族墓地的墓葬形制更为多样,有长斜坡墓道(带天井、过洞)土洞石室墓、竖穴墓道土洞石室墓、竖穴墓道砖壁土洞墓等。墓葬保存基本完好,出土器物丰富,有陶器、铜器、金银器、玉石器、骨器、漆木器等500余件,涵盖饮食器、化妆及装饰品、文房用具、礼器、镇墓类器等类别。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张小丽介绍,本次发掘较完整地揭示了范氏家族的墓地布局,为北宋家族墓地研究以及关中地区丧葬制度和礼制观念研究提供了新资料。出土的19方墓志不仅有利于研究北宋邠州范氏家族,还有利于研究北宋职官、荫补等制度。(记者 张琪悦 赵茁轶)
来源:陕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