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党建 社会 文旅 教育 开发区 汽车 房建 企业 地市 艺体 更多

秦始皇陵地宫大量水银从何而来?

文博融媒 2024-12-20 16:26:14

秦始皇陵高大的封土在骊山脚下已经矗立了两千多年,对于封土之下神秘而幽深的地宫,人们一直有种种猜想和传说,其中,“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特别引起人们的兴趣。那么,秦陵地宫里到底有没有水银,如果有的话,巨大的用量又是从何而来?

地宫知多少

地宫,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墓室,是放置棺椁和随葬品的地方。它是陵墓建筑的核心,位于封土堆的下面。

提到地宫,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秦始皇陵地宫大量水银从何而来?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陵墓的墓室挖得很深,穿透了多层地下水,以铜件装饰木椁。墓内有宫观建筑、百官机构及大量奇珍异宝,并设计了机弩暗器,防止陵墓被盗掘。用水银做成百川江河大海,采用机械设备让它川流不息。墓室顶部装饰有天文星宿图,底部有山川地貌图。墓内有娃娃鱼的油脂做的灯烛,长久不会熄灭。

此外,班固在《汉书•刘向传》中说:“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水经注》《三辅故事》等史籍中均有类似的记载。

秦始皇陵地宫大量水银从何而来?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1981年和2002年,地质矿产部物探化探研究所,对秦始皇陵先后进行了两次土壤汞量测量。结果显示,在秦始皇陵封土的中心区域,发现一个面积约1.2万平方米范围的强汞异常区。在异常区内,汞含量很高,高出周边土壤含量的数倍。为了排除其他因素对测量的影响,检测人员还对据传是陵墓封土取土地的鱼池一带的土壤,也做了取样测量,所得数据表明那里的土壤汞含量在正常范围内。分析测量数据,得出的结论是:封土中汞含量严重超标的原因,不是土壤本身携带,而是来自地宫中水银挥发后,沿着封土的裂隙上升到封土表面所致。

秦始皇陵地宫大量水银从何而来?

此外,在物探技术加考古勘探验证下,考古人员对秦陵地宫有了相对清晰的认识。秦陵地宫就在封土堆之下,距现在地表34米左右。当年修建地宫时主体开挖范围东西长约170米、南北宽约145米,开挖范围主体和墓室均呈长方形。地宫有石质宫墙,宫墙高14米,厚度8米,东西长145米,南北宽125米。墓室位于地宫中央,东西长约80米,南北宽约50米,面积达4000平方米。墓室高15米,主体尚未坍塌,墓室地面距封土顶72米。在地宫石质宫墙外还有阻排水系统,且依然能发挥效果,墓室尚未进水。地宫中有大量水银,墓室中可能还有金属制品。墓室有四向墓道,东墓道最长,为主墓道。

据此,可以说历史文献中关于秦始皇陵地宫里有水银的记载,是可信的。

水银从哪来

说到水银的来处,不得不提一位奇女子——清。

在秦始皇时期的巴郡地区,也就是今天的重庆和四川一带,有一个寡妇名叫清,因为经营有方,她经营的丹砂产业,积累了巨额的财富,甚至组建了一支武装力量来保卫她的家族。秦始皇认为这个女子是个贞妇,对她甚是礼遇。并且在她死后,还建造了一座“怀清台”来纪念她。

这就是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所言:“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

那么,秦始皇为什么给寡妇清如此高规格的礼遇?考古专家认为,秦始皇对这位女性感兴趣的,不在于她“家亦不訾”的富有,也不在于她“能守其业”的能耐,更不在于她的姿色。秦始皇看重的是寡妇清世代经营的丹砂矿业和她具有远见卓识的奉献精神。

丹砂是什么呢?丹砂,又名朱砂,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硫化汞矿料,是生产水银的原料。巴渝地区的汞矿储藏非常丰富,占到全国汞矿含量很大的份额。寡妇清当时拥有今天重庆市南至贵州省东北部的丹砂矿藏,这里丰厚的矿产资源不仅使她成为当地的首富,大量的丹砂还被慷慨地供给秦国,以满足修建秦始皇陵的需要,因而使得秦帝国皇帝对寡妇清非常敬重。

问题来了,建造陵墓地宫中的江河湖海,水银的用量很大,仅靠寡妇清一家的矿藏储量,是否能满足陵墓修建的需要。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研究人员考证,在陕西旬阳北部的青铜沟一带,探明的汞储量达到1.74万吨。上世纪50年代进行矿业普查的时候,在这里发现过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矿洞和开采遗迹达到3000多个,在附近还发现了秦汉时期的建筑遗址。旬阳位于秦巴交界靠近秦岭一侧,距离秦始皇陵相对较近,因此,陕西旬阳也可能是秦陵地宫水银的另一大来源地。

秦始皇陵不仅是一座陵墓,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百科全书。随着科技的发展,或许有一天我们不用打开陵墓,就可以通过先进的设备去观察和探究墓室里的景象。

  责任编辑:白睿祺 李晓庆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