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成功抢救肺栓塞老人 警惕术后卧床血栓风险
21:51分,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急诊抢救室里送来一位六旬女子,紫色的纹路像藤蔓爬满左腿,一按就陷下一个缓缓才回弹的坑。“股青肿!”抢救室王宝医疗组接诊后,查体做出初步判断。老人张大嘴喘着粗气,虚弱地说:“大夫,我腿疼、胸闷气短……”
以为是吹空调吹的,腿变青了才就诊
“我妈半个月前做了骨科手术,回家就一直躺着。”老人的女儿声音发颤:“她说腿疼腿胀,我们总觉得是吹空调受凉了,吃了药也没见好,没想到今天腿就肿起来了,气也喘不上来。”
“术后长期卧床、下肢肿胀青紫、胸闷气短”,这三个信号像警报一样在王宝脑海里炸响——高度怀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引发肺栓塞。
肺栓塞是指血凝块脱落并进入肺动脉及其分支管腔所引发的疾病,和心梗、中风并列三大致死性心血管疾病。下肢深静脉血栓生长到一定程度,血栓负荷足够大的时候,血栓就可能脱落,如果顺着血管漂到肺部堵住肺动脉,随时可能导致患者急性肺栓塞,甚至引发呼吸心跳骤停。
深夜开台 先拦后溶
“走绿色通道,快速完善双下肢超声和肺动脉CTA!”王宝的话掷地有声。
检查结果不出所料:左下肢从下到上,深静脉血栓已经完全填充血管管腔,双侧肺动脉也出现栓塞的征象——正是血栓脱落引发的症状。
“急诊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下肢深静脉血栓+肺动脉溶栓术,拦住即将脱落的血栓,同时对现有的血栓进行定点清除。”抢救室医护快速对患者完善术前准备,急诊手术室也在紧锣密鼓地准备中。
深夜的急诊室,总上演着生死时速的较量。在DSA影像引导下,身着铅衣的龚晓亮副主任带领急诊介入组将下腔静脉滤器精准植入患者体内,像架起一道“滤网”,拦住可能再脱落的血栓,接着,用微创的溶栓导管将溶栓药物精准导入到血栓所在的部位,一点点溶解已经形成的血栓。
凌晨0点,急诊DSA室的灯暗了下来。龚晓亮告诉家属,患者已脱离生命危险,但仍需在病房留观,持续进行溶栓、抗凝以及康复治疗等。
患者出院当天,龚晓亮叮嘱道:“出院后,还需要遵医嘱,在家进行3-6个月的抗凝治疗,定期复查凝血功能,而且绝对不能再长时间卧床。”
医生提醒:出现这些症状,立刻就医
急诊医学科执行主任张琦介绍,像这位老人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很多术后或长期卧床的人群,总觉得静养不动就好,出现不适也常常是拖到血栓脱落引发肺栓塞才来医院。
他特别提醒,以下人群一定要警惕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术后、产后或长期卧床、久坐的人;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人;近期有下肢受伤、手术史的人。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下肢突然肿胀、疼痛,皮肤发红或青紫,按压有痛感;不明原因的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突然咳嗽、咯血,或出现胸痛、晕厥。肿胀疼痛:患肢持续性发红肿胀,皮肤紧绷发亮发透。色素沉着:小腿皮肤出现褐色斑块,犹如“锈蚀的管道”。静脉溃疡:发展至“老烂腿”阶段,伤口难以愈合。
科学预防血栓,请牢记:
运动:打破血液“淤滞”状态
日常:踝部运动,踝关节屈伸运动和环绕运动每天3~4次,每次20~30组。运动频次可根据患者的活动能力适当调整。
饮食:打造“抗栓”饮食模式
防饮食不当,忌食辛辣刺激,肥腻食品,严格遵循三低一高的原则,进食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高维生素的食物,少食多餐,保证血管弹性,防止血栓的形成。
戒:切断血管损伤源头
戒烟:尼古丁可使血管收缩
限酒:酒精摄入量过高会增加血小板聚集
筛查:高危人群定期筛查
基础检查:每年1次D-二聚体检测
深度筛查:血管超声(颈动脉/下肢静脉)凝血功能检查(PT、APTT)
“深静脉血栓就像血管里的鱼雷,一旦脱落引发肺栓塞,死亡率很高。”张琦强调,“预防静脉血栓需结合运动、生活方式调整和医学干预。高风险人群应在医生指导下采取药物或手术等措施。”
来源: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