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党建 社会 文旅 教育 开发区 汽车 房建 企业 地市 艺体 更多

张涛、王立剑《红旗文稿》撰文: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

红旗文稿 2025-01-13 10:34:14

1月10日,《红旗文稿》2025年01期刊发了陕西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会长、陕西省社科联特聘研究员张涛和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王立剑的署名文章《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全文如下:

张涛、王立剑《红旗文稿》撰文: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工作,不断丰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战略和政策体系,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进入新阶段。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在202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增强区域发展活力”。这些都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

一、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我国幅员辽阔,资源禀赋各异,区域发展差距长期存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筹区域发展从来都是一个重大问题。”《决定》提出,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这是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解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分化,发展动力极化,部分区域发展面临较大困难等问题的关键。

坚持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的思想。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按照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完善空间治理、保障民生底线的要求,全面考量全球产业链重组、供应链重塑、价值链重构,及国内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全面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

坚持效益优先兼顾均衡发展。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提升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其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增强其他地区在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边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补齐发展面临困难地区的短板,全力推进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

健全完善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体系。要细化主体功能区划分,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划分政策单元,对重点开发地区、生态脆弱地区、能源资源富集地区等制定差异化政策,分类精准施策,强化国土空间优化发展保障机制。完善国土空间和区域布局规划评价体系,加强运用数字技术赋能国土空间治理。

二、健全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制度和政策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发展,推动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成为我国空间治理的基础战略。《决定》提出,健全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制度和政策体系。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重要论述为指引,深刻领会党中央战略意图,准确把握东、中、西及东北地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局中的战略定位,支持经济大省挑大梁,鼓励其他地区因地制宜、各展所长。

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又是少数民族集聚区,在发展能源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但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开放不足的短板突出。要聚焦“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要求,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强化生态资源保护,深化环境综合治理,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支持做强做大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走深走实,健全西北、西南地区联动协作发展机制,大力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完善沿边地区各类产业和经济合作区布局,深化与中亚、西亚和东盟的合作。提升能源资源等重点领域安全保障能力。因地制宜推进城镇化进程,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建设模式,确保农村人口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和新的致贫。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切实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

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东北地区在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方面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但东北地区创新发展动能不足,常住人口减少形势严峻。要“牢牢把握东北的重要使命”,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子。支持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加快传统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整合和优化科教创新资源,加快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建设风光火核储一体化能源基地。发展现代生物、大数据等新兴特色产业。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推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创新央地合作模式,支持多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系统布局建设东北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加强同国家重大战略的对接,促进东北更好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东北全面振兴,补齐边境地区民生短板,实施更有力的护边补助等支持政策。

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是支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脊梁”,但中部地区的产业层次和开放水平不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部地区这个‘脊梁’要更硬一点,‘补补钙’,发挥更大的支撑作用”,“在更高起点上扎实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合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构建上下游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强与区域重大战略的深度对接和融合联动,加强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健全区域内省际合作机制,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着力支持革命老区和欠发达县(市、区)振兴发展,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加强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和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东部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集中着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高质量发展的三大动力源。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东部地区在适应全球产业链重构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等方面面临较大挑战。要坚持“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积极探索开展首创性、集成式改革,继续发挥引领改革发展的“试验田”、“火车头”作用。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加快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引领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深化更高层次的国际经济合作。深化东、中、西、东北地区产业协作,推动东部地区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序向中西部及东北地区转移。支持深圳、上海、浙江等省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方面先行先试,总结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三、健全实施区域重大战略高质量发展机制

区域重大战略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为打造形成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针对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发展区域作出的战略部署,承担着改革试验的重任。这些重点发展区域具有国土空间类型多样、区域资源禀赋和发展差距大的明显特征,在发展中具有多重国家发展战略叠加优势。《决定》提出,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优化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机制。必须深刻理解党中央对推动区域重大战略的部署和要求,立足不同区域发展功能定位,强化协同推动重点发展区域内多重国家发展战略的深度融合,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叠加效应,积极培育新的增长极,在完善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构建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新机制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在产业、人才、资本、信息等方面具有显著集聚效应,是带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将京津冀建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加快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整合京津冀高端创新资源,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城镇规划建设有机衔接。完善京津优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与河北共建共享机制。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更好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深化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体系布局,建立创新联合体系,深化产业链和供应链协作。对标国际一流标准改善营商环境,吸引海内外人才和企业安家落户,推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加强与周边省份的联动发展,共同构建世界级城市群,形成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成“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坚持“一国两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改革创新,实现制度融通。推进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等合作区建设,深化与国际市场互联互通的机制。优化完善梯次衔接、主体多元、特色分明的实验室体系,完善吸引国际资本、技术和人才的政策,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同时,优化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地区在生态环境治理、落后产能淘汰等方面的合作机制。

优化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机制。优化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机制,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长江经济带建设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是说不要大的发展,而是首先立个规矩,把长江生态修复放在首位”,“通过立规矩,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要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和重点领域污染协同治理,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加强科教资源的优化组合和科技创新协同配合,大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加强产业链协同合作。坚持沿江省市协同发展、错位发展、联动发展,统筹抓好沿江产业布局和转移。推进沿江省市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积累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经验。统筹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的数据信息共享和流程互联互通,深化上游地区同中下游地区的能源合作,优化跨区域旱涝灾害联防联治机制。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持续完善黄河流域生态大保护大协同格局,构建上下游贯通一体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和标准体系,推动发展方式全面绿色转型。有序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和电力外送通道规划建设,加快重点行业清洁能源替代。支持特大城市内涵式发展,提升沿黄城市群人口集聚和产业协作能力,完善跨省区重大基础设施体系。深度参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加强与其他区域战略的对接,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拓展发展空间。引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集约紧凑布局,支持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分类推进村庄建设。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加强对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

完善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和湾区经济,建设海洋强国,是党中央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全局出发,统筹陆海发展战略作出的重大决策。《决定》提出,完善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海洋强国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引,坚持陆海统筹,走依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一要优化陆海经济布局。充分利用沿海资源优势,加强海洋产业规划,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临港产业。推动深圳、福州、厦门、宁波、上海、青岛等城市加快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海洋中心城市,打造世界级海洋港口群和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二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大力发展深海养殖装备和智慧渔业,推动海洋渔业向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转型升级。三要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在深水、绿色、安全的海洋高技术领域实现突破,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四要加强海洋资源环境保护和海洋安全。着力推动海洋开发方式向循环利用型转变,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维护海洋自然再生产能力。着力推动海洋维权向统筹兼顾型转变,参与构建新型国际海洋治理机制,拓宽海洋开发国际合作领域。

(作者:陕西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会长、陕西省社科联特聘研究员张涛;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王立剑)

  责任编辑:白睿祺 李晓庆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