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指导革命、改革和建设事业的“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坚守和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是“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传承、创新性发展,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是“用”。铸魂强基、培根固本、强体活用,这是把握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契合的思想维度。
铸魂强基要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性。两者相互契合的主要之点在于: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观与“天下为公、为政以德”,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知行合一”“知易行难”,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与“民为邦本”“人民至上”,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的思想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与“修齐治平”“知常达变”,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与“相辅相成”“物极必反”,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思想与“胸怀天下”“四海一家”,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与“天道自然”“天人合一”,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与“阴阳和合”“天下大同”,等等。两者相互契合的内在机理在于: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人以中国的革命、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为媒介,把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观、实践观、文化观、发展观、人民观等思想植入伟大斗争、伟大建设、伟大工程之中,同时把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与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建立有机的价值联系。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的思维方式、深厚的智慧支撑、持续的精神动力作为基础,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作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比如,把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理解为“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解释世界的功能理解为“解放思想”,把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转化为“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唯物辩证法转化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总体国家安全观、五大发展理念,等等。
培根固本要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互涵育性。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思想涵养。马克思主义作为来自西方的科学理论,要在中国发生作用,就要实现民族化、本土化、多样化。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普遍真理。真理要让人们入脑入心,转变为指导实践的强大力量,就必须与具体的民族及其历史文化相互结合、相互植入。马克思主义以理论的形态涵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前者使后者变得规范化、现代化、富有逻辑,使后者充满生机活力。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文化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它同科学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发展观、文明观、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对充实和丰富马克思主义,对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具有深厚的文化滋养作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契合点上相结合,既实现马克思主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入、深渗、创化,也产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实、涵养和发展,形成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涵育、相互滋益的新格局。
强体活用要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互成就性。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具有内在的耦合机理与演进逻辑,这种耦合表现为接合范式、契合范式和融合范式,形成三元复合的机理。它们分别对应话语交往层面的翻译、写作和讲说,精神生产层面的科学实验、理论创造和文化创新,生活发展层面的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由此形成交往实践中的耦合、生产实践的汇合、生活实践的融合这样一种演进逻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个结合”推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仅让中华文化激活起来,让中华民族精神振奋起来,也让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丰富和发展起来,实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的思想解放。这种思想解放把党的理论自觉、文化自觉提升起来,把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自觉调动起来,形成中国共产党推进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强大动力。
在当下,深刻领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性,要坚持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铸魂强基、培根固本、强体活用一体推进,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高度的实践自觉铸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作者:杨竞业,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教授,全国红色基因传承研究中心、广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