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西安欧亚学院文化传媒学院联合新加坡共和理工学院(Republic Polytechnic)举办“国际传播胜任力工作坊”,开启了一场集课程共创、案例研讨、青年交流于一体的深度教育对话。作为两校在东南亚区域教育合作的重要里程碑,此次工作坊不仅展现了文化传媒学院的国际化办学成果,更通过“在地国际化”实践为传媒人才培养注入跨文化新动能。
沉浸式体验
在历史与现代中穿梭,感受文明的惊叹
上午九时,新加坡共和理工的师生访问团一行循着西安欧亚学院“东门—校史馆—文化传媒学院”的动线,开启了此次校园参访之旅。于东门前,众人合影留念,镜头定格下初见而期待的时刻。
师生们缓缓前行,眼神中满是惊叹与崇敬。他们在一件件展品前驻足良久,那泛黄的书卷、陈旧的照片、饱含岁月痕迹的教具,无一不像是时光碎片,拼凑出学校波澜壮阔的发展画卷。在一个展示学校早期办学成果的展柜前,一位学员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道:“这些珍贵的典藏,就像是一座座历史的丰碑,见证了无数的梦想与奋斗。”他们频频驻足,不仅为学校清晰的办学理念与蓬勃的发展历程所触动,更对欧亚一路走来的积淀与追求表达由衷赞叹——这是一所大学与时代同频、以教育筑梦的生动见证。
国际传播胜任力工作坊
以传媒为桥,连接世界
在文化传媒学院,新加坡共和理工学院师生走进文传课堂,与文化传媒学院双语班学生同堂参与《AI为新媒体行业提供新视野:重塑创作、分发与增长》《流媒体视音频创作》两门前沿课程工作坊,沉浸式体验传媒教育第一现场。
课堂上,李盎老师分享了AI如何从工具到伙伴,拥抱智能内容新纪元。通过分享四个新的视野,分析出我们今天正站在AI智能内容为王的新拐点,从Buzzfeed借助chatgpt实现股价大涨到新华社全球首个AI直播亮相,再到AI驱动的“超个性化”内容创作,无论是创意内容的生成与辅助还是多模态内容生产,AI无不展现着创意伙伴的角色。最后,李盎老师启发大家,在今天我们在享受AI红利的同时还应思考AI时代的伦理挑战等问题,未来,在AI智能体的协作下,新媒体行业必将展示与AI共生的新媒体生态。
在《流媒体视音频创作》课堂上,《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经典片段映入眼帘:拟人化的文物提着行李箱行走在伦敦街头,镜头语言细腻勾勒出文化遗产的漂泊与乡愁。“这部仅3分钟的短视频,为何能引发中西方社交媒体的现象级传播?”47名文化传媒学院双语班学生与30名新加坡学子被分为8个小组,围绕“内容创作—平台分发—社会影响”三维度展开讨论。
这场以案例为媒的深度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叙事设计”“算法逻辑”等专业技能,更让他们直观感受到:在流媒体时代,一段视频、一个创意,足以连接不同文明,撬动社会共识——这正是传媒教育赋予青年的“影响力密码”。
以学生为中心
47名双语学子担当“国际传播使者”
镜头记录了两校学生从陌生到协作的全过程,“当新加坡同学用中文说出‘兵马俑的故事很震撼时,我突然意识到,我们不仅是活动的执行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网络与新媒体专业2305班(双语)学生郭乐在结束后感慨道:“这种‘被需要、能创造’的体验,让我们深刻理解了‘国际传播’的真实内涵——不仅是课本上的理论,更是人与人之间的真诚连接。”
国际传播案例研讨环节,双方围绕“TikTok东南亚市场本土化运营”“中国影视剧出海文化折扣现象”等议题展开深度对话。文化传媒学院院长助理陈哲老师指出:“真实案例研讨让学生跳出课本,学会用全球视野分析传媒实践中的文化差异与融合路径。”新加坡共和理工学院负责人LEONG也表示:“文化传媒学院学生展现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专业素养令人印象深刻,这为两校未来联合培养项目奠定了基础。”
颁发“全球媒体协作官”认证
播撒跨文化友谊种子
活动尾声,两校师生在多功能摄影棚共同拍摄纪念合影,文化传媒学院为参与此次工作坊的77名学生颁发“Global Media Collaboration Officer(全球媒体协作官)”认证证书。该认证不仅是对学生专业能力的肯定,更标志着两校青年交流长效机制的建立。
此次新加坡共和理工学院的到访,是西安欧亚学院文化传媒学院“请进来,走出去”的在地国际化战略的生动实践。通过将国际资源转化为本土化教学内容,分院正逐步构建起“课程国际化-实践场景化-评价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未来,文化传媒学院将持续深耕全球教育合作网络,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传媒人才书写更多精彩篇章。(文/盛媛媛 图/盛媛媛 胡靖淳 王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