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党建 社会 文旅 教育 开发区 汽车 房建 企业 金融 艺体 更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学子延安行:双轨研学铸魂,赓续精神薪火

为深刻把握延安精神的时代内涵与价值,系统探寻革命圣地的历史根脉与发展新貌,7月24日至7月25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追溯红色根脉·赓续精神薪火”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步入延安,踏上了一条寻访之路。此次行程融合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双轨并行”,为青年学子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

问道鲁艺:旧址寻根与版画传承中的精神薪火

实践团参观窑洞群。韩佳豪 供图

实践团参观窑洞群。韩佳豪 供图

实践的足迹不仅限于当下发展,更深入历史深处。7月24日,成员们步入鲁迅艺术文学院旧址,这片曾作为“鲁艺”师生教学办公场所的建筑,如今是中共中央党校延安专题陈列室。当深入三号窑洞群(原音乐系、戏剧系授课地),团队成员李欣然深感触动,她结合自身专业,激动地说道:“进入这里,仿佛找到了自己的‘组织’,亲切而又荣幸。”“鲁艺”师生为适应战争环境,深入田间地头、抗日前线进行调研创作,他们用作品鼓舞人心、服务人民的精神令人动容。

团队成员在徐老师指导下进行版画制作。景存瑶供图

团队成员在徐老师指导下进行版画制作。景存瑶供图

理论之后便是实践,实践团跟随徐老师指引前往旧址后方的版画艺术馆,“延安版画,诞生于战火纷飞的年代,它是革命文艺战线的先锋力量。那时条件艰苦,艺术家们既是战士,也是创作者,他们用刻刀当武器,在木板上镌刻下时代的最强音。”在徐老师的讲解下,实践团系统地了解了延安版画作为革命时期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传播先进思想发挥的巨大作用。

随后徐老师现场演示了版画制作的核心技艺——“绘、刻、印”。在徐老师的指导下,成员们热情投入创作实践,将青春的激情与对革命文艺工作者的崇高敬意融入其中。刻刀与木板的交融,让革命精神在创作中得以赓续;木刻版画实践活动,使红色基因实现了可触可感、可思可创的深度体验。

对话圣地:政府座谈探析精神内核与时代新貌

7月25日下午,实践团怀揣探寻延安精神的初心,与延安市政协展开对话。在政协楼会议室举行的座谈会上,学院团委书记李秋丽首先介绍了实践团的组建背景、成员构成及此行目标。随后,延安市政协常委、研究室主任倪小宁等领导,紧扣“历史根脉、精神内核、发展实践”三个维度,系统介绍了延安的基本市情与发展脉络。

延安市政协领导介绍延安基本市情与发展脉络。韩佳豪供图

延安市政协领导介绍延安基本市情与发展脉络。韩佳豪供图

延安市延安精神研究中心主任冯枚以“四种颜色”精准概括了延安的当下图景:象征中国共产党革命历程铸就的“延安红”,代表黄土高原地貌特征的“高原黄”,展现生态治理成效的“圣地蓝”,以及体现退耕还林成果的“林海绿”。这“四色”不仅高度概括了城市从革命圣地到现代化新城的蝶变,更诠释了延安精神跨越时空的生命力。

实践团队与延安市政协挂牌合照。童昱豪供图

实践团队与延安市政协挂牌合照。童昱豪供图

座谈会后,双方成功举行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挂牌仪式,标志着校地合作、共育新人的新起点。

为将所学内容对应百姓生活,实践团当晚前往凤凰广场展开民情调研。成员们分组行动,通过问卷与深度访谈,倾听市民游客对延安精神的感悟及城市变迁的亲历故事。感悟到抽象的延安精神变得可感可知,城市发展的脉动变得清晰可触。

知行淬炼:体悟升华与青年担当

驻足鲁迅艺术文学院旧址,文艺抗战的磅礴力量震撼心灵;亲历木刻版画创作,革命历史的深厚底蕴浸润心田。有实践团成员在日记里写道:“以前在课本里读延安,是黑白的历史;现在走进延安,是鲜活的现实。”这种扎根实际、服务人民、勇担使命的延安力量,为新时代青年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初心使命提供了宝贵滋养。

实践团队与鲁艺版画馆老师合照。童昱豪供图

实践团队与鲁艺版画馆老师合照。童昱豪供图

此次延安之行,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与精神淬炼。政府座谈让实践团成员在理论学习中筑牢思想根基;凤凰广场的走访互动,则让成员们在基层实践中深化体悟,革命圣地的发展新貌直抵人心。实践团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深化对延安精神的学习体悟,在传承红色根脉、赓续精神薪火的新征程上,展现青年担当、贡献青春力量!(童昱豪、张谨泊)

  责任编辑:辛晓霞 秦乐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