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党建 社会 文旅 教育 开发区 汽车 房建 企业 地市 艺体 更多

共绘乡村振兴“同心圆”—安康汉阴推行“三联”工作机制纪实

来源:安康新闻网 2021-11-10 12:09:23

近年来,汉阴县针对全域脱贫摘帽后出现的农业产业跨村发展、易地搬迁群众跨村居住、资源要素跨村流动的新情况、新动向,积极总结涧池等部分镇2018年以来的先行实践做法,于2020年全面推行“支部联建、产业联盟、资源联享”的“三联”工作机制。今年,该县被确定为全市“三联”工作机制整县试点示范单位,全县各级党组织以支部联建为核心,以产业联盟为路径,以资源联享为目的,优化基层组织设置、产业组织形式和资源配置方式,打通地域、行政、行业限制,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形成了党建促产业、产业带民富、民富生态美的发展格局。

支部联建,联出心手相牵一家亲

平梁镇兴隆佳苑社区属于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现入住443户1749人。如何让群众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成了社区党支部的头等大事。

“搬迁群众在这里没有土地和固定收入,我们非常着急,正好,县上出台推行‘三联’工作机制,为我们破解了难题、提供了路径,社区党支部按照党建引领、党员垂范、帮带共进的思路,与地域相邻、产业相近的兴隆村、西岭村‘联姻’共建,联建千亩蚕桑产业园,发挥了党支部的‘火车头’和‘排头兵’作用,成为兄弟县区前来参观学习的必选之地。”兴隆佳苑社区党支部书记欧波说。

据介绍,脱贫攻坚期间,搬迁群众每户都有一笔产业奖补资金,但苦于没有发展产业的土地资源。当时,与该社区相邻的兴隆、西岭两个村有大片闲置土地,但缺乏项目资金和技术支持,同样面临发展难题。平梁镇党委把兴隆佳苑社区党支部与兴隆村、西岭村党支部结成联建对子,从规范“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做起,互派干部挂职,实行支部以强带弱、先进带后进,共商发展思路,共解发展难题。

在谈到社区与联建村如何共同发展产业时,欧波说:“我们联建后,统一思想共识,打破村域界限,流转土地2000多亩,建标准化密植桑园1500亩、养蚕工厂20处,发展林下养鸡15000只,与西岭村茶叶专业合作社联合研发桑叶茶,提升附加值,去年实现利润110万元,实现了村集体、涉农企业和农户‘三方受益’。”

同样,双乳镇玉河村以“三联”工作机制为桥梁,坚持抓党建促发展,与临近的三同村党支部“联姻”,形成强弱联动、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发展的良好格局。做强支部联建,提升组织力。双乳镇党委充分酝酿,把新任人数多、经验欠缺的三同村与村级班子稳定、经验丰富的玉河村进行联建,实行“支部书记1+N”帮带法,通过两支部定期互通讲党课、抓产业、抓治理,达到以老带新、以强带弱。

建班子、带队伍,趟出发展新道路。三同村党支部书记熊波说:“和玉河村联建以来,经常组织两村党员到产业基地、园区企业实地观摩,推动组织共建、队伍共育、发展共商。比如今年组织两村党员代表、致富能人先后5次赴旬阳、紫阳、汉滨等地考察酿酒和林果发展,让党员干部打开了眼界,增强了发展信心和服务群众意识。”

“荷虾共养”千亩荷塘是双乳镇双乳村与江河村党支部联建产业示范基地,年产小龙虾约15万千克,实现产值近300万元。双乳村党支部书记沈桂顺告诉笔者:“江河村作为省级标准化党组织示范村,联建后就像亲戚一样处处帮扶我们。这几年,我们村的党支部建设水平提高了、产业壮大起来了,群众的钱袋子也慢慢鼓起来了。”

作为“三联”工作机制试点县,目前该县156个村(社区)党组织结成联建对子86个、村企联建对子90个、城乡联建对子112个、县域内外联建对子8个。2020年以来,先后建成省市标准化党组织24个、“五星级”党组织5个。

产业联盟,联出强村富民新路径

完善产业链条是破解产业发展瓶颈的有效路径。该县通过同质联营、异业联动、龙头企业联带等方式,组建同类型产业联盟61个,成立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141个,发展蚕桑、茶叶、果蔬等特色产业6.89万亩。组建不同类型产业联盟13个,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依托“镇园联盟”模式,推动富硒大米、猕猴桃、茶叶、蔬菜等产业上规模、成品牌、增效益,一个个经济合作组织发挥了“三联”工作机制带来的强大经济效应。

涧池镇军坝村与栋梁村、洞河村联建成立香椿产业特设型联合党支部,在资金、土地、技术等方面联享,依托“三个一”产业资金投资220余万元发展香椿种植,吸纳其他市场主体投资24万余元,推动香椿产业股份化,带动农户、集体共同增收。通过“支部+联合社+分社+农户”的方式,3个联建村共同种植露天香椿1800亩,并在军坝村和栋梁村建成1000平方米大棚香椿,今春采摘香椿近1500千克,实现收入9万余元,大部分销往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并出口到加拿大、韩国等海外市场。

村企联建打造合作共赢新气象。近年来,平梁镇太行村党支部与陕西秦岭太行山富硒茶叶科技有限公司党支部联建,成为该县推进“三联”工作机制村企“联姻”的典范。

陕西秦岭太行山富硒茶叶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沈桂述介绍:“自从和太行村党支部联建后,公司承包了村集体的800余亩茶园,合力打造‘老树茶’品牌,目前开发的茶枕、汽车靠垫畅销国内外,并获得了12项国家专利、2项国家级金奖以及中国特色旅游产品称号等荣誉。同时,公司将村集体收储的老旧房子改造为民宿,建成了太行茶山驿站旅游景点,推动了茶旅融合发展。”

通过城乡联、村村联、村企联,打造出了协作发展、合作共赢的新平台。据介绍,太行村还与邻近的沙河村共同开发老油树茶,建油茶产业园1600余亩,年产值300余万元;将集体闲置荒山流转给愚公花椒专业合作社,发展花椒1500余亩,年产值300余万元,村集体累计分红10.2万元,实现了企业、村集体和群众互利共赢的目标。

强带动、提质效,打造产业新地。三同村、玉河村党支部联建后,以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为依托,与颐品庄园公司联建,按照“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和“飞地经济”的思路,建立了联建村产供销链条。熊波介绍:“我们村在颐品庄园入股10万元,今年种植豌豆400亩用于企业高端酒曲制作,同时在玉河村种植拐枣、猕猴桃700亩,甜秆、高粱500亩,用作酿酒原材料产地,针对酿酒产生的酒糟处理难、甜玉米和豌豆秸秆利用率低等问题,在玉河村建设养牛场1处,酒糟和秸秆作为养牛饲料,牛粪作为产业发展‘农家肥’,促使‘废料、养料、肥料’循环使用。”

资源联享,联出乡村振兴新气象

涧池镇紫云南郡社区是汉阴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社区,为寻求搬迁社区后扶发展新路径,该社区探索出了“1+6”区域化发展联盟模式,与相邻的紫云、中营、枞岭等6个村联建结对子,整合资源建成农业园区、社区工厂,使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该社区坚持产业联盟,引领联建的6个村发展1200亩富硒大棚蔬菜产业园,累计销售额超70万元;建设手工编织产业园,合力引入万顺兴电子、腾发五金、艺藤家具、康泉制衣等4家企业入驻开发产品40余种,实现年产值1140万元。同时成立南郡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入股社员660户,入社资金476.1万元,组建“合作社+生产发展部、物资供应部、财务管理部、技术服务部、加工销售部”的“一社五部”运行机制,将联建村的能人大户、产业带头人充实到五部之中,合作社的专业化水平逐渐提高。

资源联享,让闲置资源动起来、活起来,紫云南郡社区党支部书记张红霞说:“联建的6个村通过建农业园区、社区工厂,带动搬迁群众就近就业700余人,盘活了土地闲置资源,实现了利益最大化,‘1+6’的区域化发展联盟,破解了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而作为全省首批村级党组织标准化示范村的西坝村党支部,与马鞍桥村联建后,两村在产销、就业、培训方面实行联合开展,以股份制形式投入136.8万元,在马鞍桥村创办硒地酿造有限公司,发展甜秆、蚕豆、甜玉米350亩,公司通过“冬季酿酒、夏季晒酱”,两年来收购甜秆、甘蔗、大米等农副产品价值达70万元。同时在马鞍桥村新建脆李、红桃等产业园50余亩,发展生猪、小龙虾等特色产业基地,新培育家庭农场6个,形成了产、供、销一体化产业发展链条,村集体和农户实现了“双增收”。

“通过推行‘三联’工作机制,把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力量聚合的理念从各村内部扩展到外部,促进各类发展要素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广空间流动,推动各村抱团发展、区域协同发展,有效解决了党建与发展结合不紧密、产业发展不充分、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形成了抓党建促脱贫成果巩固、促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汉阴县委书记刘飞霞在调研推行“三联”工作机制时说。

该县按照“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力量聚合、成果共享”的思路,通过联席会议、联动考核、定期培训和互派干部挂职等措施,使“三联”工作机制在全县落地生根,村级党组织由“单兵作战”向区域“协同抱团”转变、产业发展由“离散运行”向“集约经营”转变、资源配置由“粗放配置”向“精准供给”转变,真正把群众镶嵌在产业链上,实现村集体经济壮大、群众致富增收、乡村振兴多方共赢。

2020年,该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201元、增幅7.9%,村集体经济“空壳村”全部清零,实现农业总产值32.2亿元,农业增加值达19.19亿元。今年前6个月,该县生产总值达53.1亿元,同比增长14.7%。一个个可借鉴可复制的典型做法,为该县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了坚实基础。

来源:安康新闻网

通讯员:刘仁宏 冯友松

  责任编辑:瞿永昊 国光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