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惠渠滋养下的洛南县城
游客在洛惠渠纪念馆参观
“挂壁天河”洛惠渠
曾经干旱的梁塬如今产业兴旺美如画
几十万年前,秦岭南麓,洛南猿人聚族而居,繁衍生息,用智慧和勇气创造了远古文明。
5000年前,洛水之畔,元扈山下,黄帝史官仓颉首创28字,终止结绳记事,为后人播下敢为人先的思想之种。
65年前,面对“苦瓜梁塬黄柏川,吃水更比吃油难”的困境,洛南举全县之力,绝壁凿石,历时一年,修出了一条63公里的“挂壁天河”——洛惠渠。比举世闻名的红旗渠的修建早了两年。
几十年过去了,洛惠渠一直静静地滋养着这片土地。
它是一条渠,但又不只是一条渠。它承载着人们坚忍不拔的勇气、甘于奉献的精神和不懈奋斗的豪情。
绝壁“抠”渠,改变一方人命运的创举
在洛南县四皓街道张村张华峰家的水池旁,竖有一块石碑,碑文是:“五九年不一般,洛河水上梁塬,从此饮水不犯难,万亩旱地变良田……想当年,三更半夜翻身起,日上三竿挑回水一担……开隧道凿炮眼,架高桥劈荒山,几十名英雄把生命来奉献。愿儿孙永远牢记洛惠渠建设难,不忘珍惜生命之水每一天。”碑是张华峰的父亲张明哲刻立的。
碑文寥寥数语,字字铿锵、句句千钧。张华峰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擦拭一遍石碑,读上一遍。“我家房子前后重建了两次,但石碑丝毫没动,这是父亲留下的传家宝。”张华峰说,为梁塬修渠引水是父亲一辈子最骄傲、最光荣的事。
梁塬,是位于洛南县城以西、洛河之南的一片绵延40多华里的坡塬。四十里梁塬沟壑纵横,形成10万亩耕地,由于洛河水上不去,这里的特产不是庄稼,而是一个字:旱!
“四十里梁塬十年九旱,农民靠天吃饭,遇上大旱年,父母就带我们出门去讨饭吃。”回忆当年的缺水之苦,张明哲连连摇头。他清晰地记得,曾经有个小伙子跑到十几里外的洛河去挑水,好不容易挑回来,扁担穗子断了,水倒了一地,小伙子受不了家里的责骂,上吊死了。
其实,65年前,遭受干旱之苦的不仅四十里梁塬上的52个村落,还有洛南县城几万居民。
水,人们日日夜夜的渴望,世世代代的执念!
1958年9月,听说县上组织人力要给梁塬凿渠引水,张明哲二话没说,背着被褥,带着磅锤,一头扎进了保安镇的崇山峻岭中,和工友一块睡地铺、喝稀饭、吃酸菜……
张明哲老人回忆,修渠最难的工段叫老虎嘴,山崖垂直而下,没有立足之地,打炮眼时需要用绳子把身体吊在半空,跟荡秋千似的,双脚借蹬崖壁之力,一锤一锤打炮眼,一个炮眼甚至要打几百上千锤,为了节约时间,饭都是吊在半空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