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陕西人艺十二年锐意革新——在文学沃土里耕耘戏剧新生态
六月二十二日,话剧《主角》在西安开元大剧院上演(资料照片)。
6月22日,西安开元大剧院,伴随着5分钟雷鸣般的掌声,话剧《主角》的第109场演出落下帷幕。走出剧场的观众严旭依然沉浸在剧情中:“以前觉得主角都是光鲜亮丽的,看完话剧《主角》后才发现,‘主角’要付出和承担的远超一般人。”
这句感慨道出了话剧《主角》能够立在国家级舞台上的成功密码,亦是陕西人民艺术剧院能够涅槃重生的真实写照。
时光倒回2013年春,西安市碑林区的一座苏式老楼里,陕西人艺的会议室灯火通明。一个声音响起:“从今天起,全员竞聘上岗,绩效与能力挂钩。”新任院长李宣的改革宣言掷地有声。
彼时剧院账面仅存1.35万元、已经7年没有排演过大戏的困境,在演员张茜的记忆里仍清晰如昨。“就像在废墟上重建宫殿,每一步都踩着未知前行。”张茜说。
40天后,原创话剧《欲望酒吧》在陕西人艺小剧场开始了营业性演出。20万元的初始收入如同星火,点亮了希望之光。此后,40余部小剧场话剧接连上演,这个“周周有话剧,月月有新戏”的小剧场逐渐为人所知。
与此同时,一个更大胆的想法在李宣脑中形成:“我们要做严肃文学改编,将陕西的优秀文学作品搬上舞台!”
2015年12月,话剧《白鹿原》在西安首演并开启全国巡演。没有明星加持,全剧采用陕西方言,这部充满“黄土味”的作品触动了全国观众的心灵,赢得了市场,成为当时轰动全国的文化现象。当饰演“田小娥”的张茜捧起第28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配角奖的奖杯时,她知道,陕西人艺已经找到了破局之道。
2018年1月,话剧《平凡的世界》在国家大剧院首演,3108张门票提前两个月售罄,运营商直接签下3年200场的演出合约。这部荣获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的作品,用164天走过35座城市,在巡演地图上勾勒出文化的脉络。
2022年2月,话剧《主角》在陕西大剧院上演,当年便收获了第十七届文华大奖等多个重要奖项。在剧中饰演“忆秦娥”的青年演员刘李优优,连获第六届华语戏剧盛典最佳女主角奖和第31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新人主角奖。至此,陕西人艺的“茅奖三部曲”正式成型。
当观众还沉浸在这三部大型话剧蕴含的浓厚地方文化气息中时,2023年,演出时长近5个小时的大制作——话剧《生命册》与全国观众见面,以两年9.1万人次观演的数据刷新陕西人艺新作观演纪录,获“五个一工程”奖。
12年间,陕西人艺卸下故步自封的“蜗牛壳”,在改革创新的道路上探索前行:全员竞聘打破“铁饭碗”,制作人中心制激活市场基因,标准化流程确保艺术品质,第三方票务销售打开全国演出市场,文旅跨界开辟新航道……这些创新让身兼导演、演员双重身份的陕西人艺副院长李俊强感慨:“从前想都不敢想的景象,如今都成了现实。”
“今年初,话剧《生命册》又签了300场演出合约。如今,我们的两个剧组四部大戏长年在外巡演。”说话间,李宣翻开桌上的一本本演出日志,密密麻麻的内容记录着每场演出的每个环节,也见证了陕西人艺的十数年征程:
截至今年6月30日,《白鹿原》627场吸引观众86万人次,《平凡的世界》302场触达35.2万人次,话剧《主角》109场惠及8.6万人次,《生命册》92场观演观众超9.1万人次……
这些数字是国有文艺院团转型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惠及民生的时代缩影。
7月18日,陕西人艺会议室的灯光又一次亮到深夜。话剧《星空与半棵树》的剧本打磨已经进入最后阶段,预计今年10月亮相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改革不是终点,而是进行时。”李宣说,“陕西人艺将不断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推出更多更好的作品,让陕西话剧的旗帜在中国戏剧艺术的版图上高高飘扬。”(记者柏桦 文/图)
来源:陕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