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西安联通
  • 西凤酒广告
  • 沣西新城
  • 无界长安广告
  • “我眼中的幸福安康”抖音短视频大赛
陕西
English
陕西内容 国际表达
三秦大地 :
当前位置:陕西频道首页 > 教育 > 正文

大数据时代高校精准思政创新机制和具体路径探析

大数据时代高校精准思政创新机制和具体路径探析
2025-03-24 10:29:08 来源:行业动态

(三)价值异化风险

大数据技术的深度介入,使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张力失衡。一方面,数据至上的思维可能消解育人本质。过度追求量化指标(如学习时长、互动频次、考核分数)的优化,可能导致教育者忽视学生的情感需求、道德成长与价值塑造,将活生生的“人”简化为可计算、可预测的“数据点”。这种“见数不见人”的倾向,与思政教育“培根铸魂”的初心形成悖反。另一方面,算法权力的扩张潜藏伦理危机。基于历史数据训练的算法可能固化既有偏见,例如对特定学生群体贴上“高风险”标签,导致歧视性干预;个性化推送机制在提高教育针对性的同时,也可能窄化学生的价值视野,加剧价值观的碎片化。更为严峻的是,商业技术平台的介入可能引发意识形态风险。第三方科技公司在提供数据分析服务时,其算法黑箱、数据主权归属不清等问题,可能使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受制于资本逻辑,甚至存在西方意识形态通过技术渗透的风险。

四、大数据支持精准思政创新举措的体系化实践

站在大数据时代新的历史方位,高校精准思政的创新实践已不仅是技术应用的尝试,更是教育理念的重构与育人体系的革新。它要求高校在坚守思想政治教育根本方向的前提下,主动拥抱技术变革,将大数据思维深度融入育人全过程。一方面,需构建数据驱动的教育决策机制,通过动态监测、智能分析、精准画像等技术手段,实现对学生思想动态的实时感知与科学预判;另一方面,需打造分层分类的育人体系,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不同群体的特点,设计个性化教育方案,形成“精准识别—精准供给—精准干预—精准评估”的完整闭环。西安交通大学以“技术—文化—制度”三维创新框架破解大数据时代精准思政难题,形成了可复制的体系化实践范式。其核心在于依托大数据技术构建跨部门数据生态,实现思政教育、学业预警、心理干预等场景的智能决策。文化层面深度融合西迁精神与融媒体传播,开发虚拟现实交互产品、开展跨校联动活动,使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思政育人法宝。机制创新上,通过建设“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实施“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创新工程等方式,推动科研实践与价值塑造同频,为大数据时代精准思政提供了“数字赋能”与“铸魂育人”深度融合的典型方案。

(一)构建“多元协同”育人格局,破解数据孤岛与主体壁垒

在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从“单向主导”转向“多元协同”,西安交通大学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了“政府-高校-企业-社会”联动的育人共同体,有效应对数据治理困境与技术融合难题。学校率先打通招生、教学、学工、就业等11个部门的14个业务系统,整合6亿条数据信息,建成全国领先的学生工作大数据平台,实现跨部门数据按需调用。识别系统通过消费金额、恩格尔系数等26项指标,可以精准确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现“隐形资助”,避免了传统民主评议带来的隐私泄露与心理负担。同时,学校坚持产学研深度融合,与企业共建“新港三融”模式,引入企业导师参与课程设计与实践教学,形成“理论+实践”双轮驱动的育人闭环,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此外,学校坚持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并行推进,校-院-系三级督导体系通过教学质量监测平台实时采集课程数据,识别教学问题并开展分层培训,如物理学院教师方爱平将钱学森书信融入电磁波课程,获评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多元协同”育人格局不仅打破数据孤岛,更通过校企资源互通与技术共享,推动思政教育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

关键词:大数据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