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西安联通
  • 西凤酒广告
  • 沣西新城
  • 无界长安广告
  • “我眼中的幸福安康”抖音短视频大赛
陕西
English
陕西内容 国际表达
三秦大地 :
当前位置:陕西频道首页 > 教育 > 正文

大数据时代高校精准思政创新机制和具体路径探析

大数据时代高校精准思政创新机制和具体路径探析
2025-03-24 10:29:08 来源:行业动态

(二)教育客体:从“模糊群体”走向“精准画像”

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客体——即教育对象——在大数据时代展现出高度分化与深度可视的双重属性。传统模式下,教育对象往往被视为同质化的“抽象集体”,其思想特征与行为规律多通过抽样调查或经验推断获得,存在认知模糊性与滞后性。数据技术的应用则使“千人千面”的个体差异得以显性化,教育客体的特征从“轮廓勾勒”升级为“全息透视”。通过整合课堂表现、社交数据、消费记录等多维信息,教育者能够构建涵盖思想倾向、心理状态、行为习惯的精细化数字画像,揭示不同群体乃至个体的认知特点与发展需求。这种转变使得思政教育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教育内容与方法可根据学生群体的圈层特征(如学科背景、兴趣社群、成长阶段)进行差异化设计,实现“一类一策”甚至“一人一策”的个性化育人。教育客体的主体性在大数据时代被进一步激活。学生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更是数据的生产者和传播链的参与者。其在网络空间的点赞、评论、转发等行为,既是对教育内容的反馈,也是价值观的隐性表达。这种“被动接受”与“主动创造”的并存,要求教育者重新审视主客体关系:一方面,需尊重客体的信息主权与表达权利,通过数据挖掘倾听“沉默大多数”的真实心声;另一方面,需警惕数据滥用对客体隐私权与自主性的侵害,在精准施策与人文关怀之间寻求平衡。此外,算法推荐机制强化了客体的信息选择权,传统“我说你听”的灌输模式遭遇解构,教育者必须通过增强内容吸引力、优化传播策略,在客体自主选择的过程中实现价值渗透。这种主客体关系的动态博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从“强制输入”转向“柔性共鸣”。

(三)教育介质:从“实体载体”走向“智能生态”

大数据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介质发生根本性变革,呈现出载体融合与功能跃升的显著特征。传统思政教育主要依赖教材、课堂、讲座等实体载体,传播路径相对固定,覆盖范围有限,且难以实现教育效果的量化评估。数据技术的融入催生了虚实交融的智能传播生态:线上教育平台、社交应用程序、智能终端设备等数字化载体与实体课堂协同作用,构建起“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教育场景;区块链技术保障教育数据的真实性与溯源性,云计算实现资源的弹性调度,5G网络支撑高清内容的实时交互,教育介质的技术集成度与场景适应性大幅提升。这种介质革新不仅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边界,更通过技术赋能增强了教育的渗透力与感染力。教育介质的核心功能从“信息传递”升级为“智能服务”。传统介质以内容分发为核心任务,而大数据时代的介质体系兼具数据采集、智能分析、动态反馈等复合功能。例如,在线学习平台既能推送理论课程,又能记录学习时长、互动频率等行为数据;校园APP既可发布思政资讯,又能通过语义分析捕捉舆情热点。介质的技术属性使其成为连接主客体的“智慧中枢”,既能根据客体的实时反馈优化内容供给策略,又能通过数据可视化帮助教育者洞察育人规律。更为重要的是,算法推荐、知识图谱、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应用,使教育介质从“工具性存在”进化为“认知性环境”,能够通过沉浸式体验、个性化推送、社交化传播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价值认知。这种功能跃迁要求教育者超越对介质的“工具论”认知,转而从“生态观”视角重构人机协同的育人模式,在技术理性与教育规律的双重约束下释放介质的创新潜能。

关键词:大数据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