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未央金融中心今年已投用,区级公办示范养老服务机构未央区养老院同步交付,超百万方体量的中央商务区(含星级酒店、会议中心等)也在快速落地。可以说,从教育、养老到商业、金融,一张便捷完善的“15分钟生活圈”网络已在片区成型。
硬件升级的同时,未央区还注重发挥人文底蕴优势,为片区注入文化灵魂。红旗铁路公园的改造就是典型案例。今年初试运营的公园,不仅围绕其建设了8个15分钟便民生活圈及10条市政道路,更巧妙保留了铁轨、厂房等工业遗迹,整合了火车驿站、运动健身场地、亲子互动空间等功能,打造出“生态+文旅”的复合空间。居民在这里既能休闲健身,也能触摸工业记忆,昔日的“铁路锈带”已成了人气十足的“生活秀带”。
图为红旗铁路公园景观带实景图
在更新行动中,片区还通过用地规划的优化进一步提升发展质效。如按照“规模不减、功能提升、布局更优”的原则,十大更新区块中部分商业用地调整为住宅、商住用地。这一调整既务实应对了商业地产库存压力,也缩短了区域成熟周期。如团结社区、谭家新家园社区等区块,对标“第四代住宅”,采用“好房子”的建设标准,让居住空间品质持续提升,也让存量土地焕发新价值。
当然,人居环境的改善,并不意味着与发展产业割裂开来。事实上,如今团结片区的更新目标已从单纯的居住空间改善升级为“融产业创新、商业服务、品质生活功能为一体的‘城市活力心’”。这一定位与未央区“西安北部开放门户、先进制造业引领的产业高地、大遗址保护与文化传承示范区”的整体格局深度契合。
其中,在产业创新上的标志性一步,是确立了西航区块的产业定位,即锚定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两条“硬核”产业链,在航发动力公司周边打造专业产业园区,冲刺300亿产业链总产值目标。当前,西航片区与北部湾集团深化合作,正围绕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产业链招引上下游企业,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今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明确要求转变城市开发建设方式,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而团结片区的城市更新,明确的“规模不减、功能提升、布局更优”的导向,及“融产业创新、商业服务、品质生活功能为一体”的定位,着重突出的“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的“四好”品质住区,无疑与此形成了呼应,真正践行着“内涵提升、精明增长”的新城市发展理念。
未央工业园:都市型工业的“突围”
城市的内涵式发展,既需空间的焕新,更需产业的支撑。如果说团结片区的更新是未央区“存量焕新”的民生答卷,那么未央都市工业园的建设则是其“产业涅槃”的关键落子。未央工业园作为全市44个产业片区之一,是“古都核心功能区”唯一可连片开发的工业用地,这片土地承载着未央区产业升级的重任。
今年初,西安市政府常务会对未央工业园区位进行调整并扩大用地面积,明确园区包含六村堡、西航两个区块。这一调整让未央区工业用地面积得到实质性扩大,为产业发展进一步打破了空间制约。其中,六村堡区块于今年5月启动拆迁,这一步棋不仅是盘活存量土地资源的关键,更释放出未央区“重回工业赛道、聚力发展实体经济”的强烈信号。
回溯发展脉络,未央工业园的产业定位与推进节奏清晰可见。2024年7月,未央区委、区政府结合区域资源禀赋与产业趋势,确定园区以“机器人产业”为主导;2024年8月,粤浦科技、仙同智谷两个项目顺利摘牌,标志着园区开发建设正式破题见效;2024年12月,未央区与碑林、沣东新城共同获省科技厅批准建设“陕西省秦创原机器人产业创新聚集区”,其中未央区重点建设机器人制造研发基地,正式跻身省级产业创新布局的核心阵营。
图为团结片区未央金融中心外景
如今,园区的建设热度与产业吸引力已初步显现。截至8月底,粤浦科技项目一期完成工程总量65%,仙同智谷项目一期完成工程总量65%,立讯未来中心项目完成工程总量30%。可以说,一个个项目的稳步推进,让工业园的“雏形”日渐清晰。
围绕机器人产业的精准招商,更让“产业链”加速聚势。园区成功招引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机器人企业,直接填补了西北地区高端机器人产业的空白;粤浦科技、仙同智谷、立讯未来中心等项目的落地,则为机器人产业的集聚发展筑牢了载体支撑。截至8月底,园区对接企业82家,其中,在谈用地项目13家,意向用地近300亩,机器人产业的“朋友圈”正不断扩大。
图为西安市未央工业园立讯未来中心项目效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