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春,日军占领晋南风陵渡之后,潼关成为大西北抗日的最前线。潼关雄伟的城墙、高耸的城楼遭受了日军无数次隔河炮击,城池也遭遇了日军一次又一次的空中轰炸,城内到处是瓦砾碎片、断壁残垣。
20世纪50年代,因修建三门峡水库,处于渭河下游的老潼关被划入淹没区,整个县城南迁至10公里外的吴村。当时正是经济困难时期,新潼关县城里建筑材料短缺,群众只得拆掉城墙、关楼。承载着老潼关厚重历史的城砖,被不断地运往新县城,垒成了院墙,埋进了房基。唯有老潼关南门附近一条800余米的水坡巷留存了下来。
(二)
“关是一座城,城是一道关”。
以雄、奇、险、峻著称的古潼关,是中国著名的关隘重地,古人笔下的“百二重关”“三秦锁钥”“四镇咽喉”就是它的代名词。作为“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的关隘,潼关一次又一次印证了“关门固则全秦固,全秦固则京畿固”的论断。
历史悠久。作为天险重关和历史名城,潼关有着众多名胜古迹和美丽的神话传说。仰韶文化的发现,印证了五六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劳作生息。这里,有炼石补天女娲氏的内陵,有夸父追日弃杖为林的夸父峪,有采铜铸鼎的黄帝庙,有周纣交兵闻太师落马的地方,还有白云山、广通渠、杨震墓、杨素墓等历史古迹。
文化厚重。古潼关作为城池,它是历代军事指挥机构、官府衙门的所在地,各种办公场所、文庙学堂、牌坊楼阁、宗教寺观等应有尽有;作为关城,潼关成为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过往或驻足的地方。“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等千古名句,已成为人们对远去的古潼关最经典的记忆。
风景壮美。古潼关景色优美、绚丽,明清诗人笔下的潼关八景,早已深入人心。八景中的雄关虎踞、谯楼晚照、道观神钟为城内之景,中条雪案、秦岭云屏、禁沟龙湫和黄河春涨、风陵晓渡为城内远观、近瞧所见之景,大气磅礴,引人入胜。今天的潼关,古城内的水坡巷仍保留着明清建筑风格,是中国北方水街的典型代表;岳渎景区,“一阁尽览三省景,双眸凝望千古流”,将潼关的景区有机连为一体;古渡口景区则充分展现了潼关渡口文化,让人领略千年古关别样的美。
重要枢纽。古潼关是连接秦晋豫的枢纽,也是三河交汇之地,四面八方人流、物流汇聚的地方。“山河表里潼关路”,自周秦汉以来,一直是黄河金三角区域陆路、水路交通的中心。这里黄河航运发达,西汉初期在潼关设船司空县,潼关古渡、风陵晓渡历史悠久,成为连接秦晋的水上交通要道。西周时期的桃林塞路、秦代的东方大道,再到1922年陕西第一条公路西(安)潼(关)公路的修成,宣告驿运时代的衰落和公路时代的开启。1931年陇海铁路通车到潼关后,潼关城内人流骤增,街道上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古潼关作为中国古代经济、军事、文化、交通的重要枢纽,多元文化的交融造就了别具一格的特色饮食,“名传三百载”的潼关酱菜与贵州茅台酒同获1915年巴拿马世界食品博览会金奖,潼关肉夹馍入选舌尖上的非遗,还有潼关独特的风味鸭片汤和黄河鲶鱼汤,一道道美食,历经时光的磨砺和历史的跌宕,激活着食客的味蕾。
(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作为一座城,一道关,潼关如何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推动县域文旅产业实现从结构单一到多产融合,从一枝独秀到全域绽放?
潼关古渡口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