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南省商务厅、海南省财政厅印发了《海南省推动会展业高质量发展财政奖励实施细则》,其中针对符合条件的会展项目累计奖励最高可达5700万元,力度之大震撼了国内会展圈。那么,目前海南会展业发展情况如何?当地有哪些会展业发展优势?此次新政有哪些特点?带着这些问题,《中外会展》记者采访了海南省会展协会常务副会长、海南红帆会展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谢国华。
政府主导类展会占比较大
谢国华认为,就目前来看,海南会展业的整体发展尚未呈现出特别显著的突破性变化。其中,在节庆、赛事、演艺等板块的表现可圈可点,目前已形成较好的发展态势。
但从展览领域来看,一直以来海南的展会项目中政府主导类占较大比重,如农业、旅游领域的展会多由政府推动。不过,部分展会现在政府也在积极推动进行市场化改革,现在也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势头。这些政府主导类展会的核心方向都是为了推动本地产业发展。但无论是引进的外部展会项目,还是本土培育的展览品牌,虽均朝着这一方向努力,但目前其规模与影响力仍未充分显现,尚未出现能够显著带动或引领本地产业发展的标杆性展会项目。
若从市场化运作的视角来看,当前海南全市场化展会的发展仍面临一定的挑战。一方面,尽管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持续推进,封关运作进入倒计时,但相关政策体系的完善与落地仍处于动态调整过程中。国家赋予海南的战略定位,尚未完全转化为可依托的成熟政策红利,目前尚未出现能够深度结合封关后政策优势的大型市场化展会项目,更未形成具有标杆意义的展会IP。另一方面,若聚焦于以促进本地消费为导向的展会,海南当前的消费集群效应尚不突出;而从产业基础来看,尽管本地各产业均有布局,但尚未形成足以支撑大型博览会的核心优势产业,难以孕育出具备规模效应的产业类展会。
自贸港与会展业相辅相成
谢国华强调,当前的状况并不意味着海南会展业的未来会一成不变。他希望会展同仁能换一种角度和眼光来审视海南会展业,避免直接套用北上广深等内地一二线会展城市的发展逻辑与评价标准。
因为海南与这些城市存在显著差异,若生硬对比,海南的短板会格外突出。例如内地会展强市所具备的产业基础、市场成熟度等核心优势,恰恰是海南当前的薄弱环节。作为深耕海南会展业多年的从业者,谢国华对自身的痛点有着清醒认知。他更想聚焦的是,随着今年封关运作进入关键节点,海南会展业在这一重大机遇下的发展可能。
谢国华表示,从国家战略与海南独特定位的视角审视其会展业发展,便能立足更高维度、着眼更长远未来。海南会展业的核心发展逻辑,需深度契合国家赋予的“区域性国际会展中心”定位,其底层逻辑与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建设目标一脉相承。
从会展业的本质来看,其核心功能在于促进贸易流通,而海南自由贸易港的战略定位,恰好为这一功能的升级提供了天然土壤。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海南正逐步成为连接内外循环的关键枢纽:一方面助力中国品牌借由海南平台走向全球市场,另一方面为国际品牌进入中国内地及RCEP成员国搭建桥梁。这种“双向贸易通道”的独特价值,正是海南会展业区别于国内其他地区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