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通暑期广告
  • 服务丝路,融入丝路
  • 丹青妙笔banner图
  • 沣西新城
  • 西凤酒广告
丝路
English
服务丝路 融入丝路
当前位置:陕西频道首页 > 资讯 > 正文

四十余载琵琶声丝路飞腾敦煌舞

四十余载琵琶声丝路飞腾敦煌舞
2025-08-20 16:17:16 来源:学习时报

原标题:四十余载琵琶声丝路飞腾敦煌舞——透过《丝路花雨》看敦煌

1978年,当大幕在位于兰州的黄河剧院缓缓拉开的那一瞬,仿佛一股神秘的力量升腾于舞台之上,那尊敦煌壁画中“反弹琵琶”的舞蹈形象,竟获得了鲜活的生命。一晃,历经四十几个年头的风雨洗礼,今天,这部脱胎于莫高窟壁画的舞剧佳作,越发显露出其不尽的艺术光华,成为丝绸之路上不曾凋零的艺术传奇。回首过往,今天看着这部艺术光泽未曾褪色的大型舞剧,我们既感喟于这部舞之奇葩居然绽放于改革开放之初的祖国西北部,更为它所打造的充满东方意蕴的壮美史诗而动容。

应该说,在当代中国舞剧的璀璨星河中,《丝路花雨》似一盏耀眼的明灯,以其独有的艺术意图、独特的审美品位及独立的创作手法,将敦煌壁画中的千年风华转化为舞台上的动人诗篇。这部舞剧作品不仅是艺术创新的典范,更是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有力诠释,在舞蹈艺术的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剧情与结构的完整与精妙

流连于敦煌莫高窟,可以不时地看到以各种曼妙的舞姿为基本造型的画像,谁曾想到,这些色彩斑驳的壁画形象,居然成了舞剧的创作灵感源头。来自甘肃省歌舞剧院的编舞家们一行,感应着时代的召唤,带着强烈的使命感,在壁画上那些静止的线条与色彩中捕捉到强烈的生命律动,进而以虚构人物“神笔张”蘸取矿物颜料勾勒伎乐天飘带的场景为序幕,展开了一场发生在盛唐丝路上的精彩故事。在该剧三幕九场的结构中,主创们用梦幻般的场景串联起跌宕起伏的剧情——当强盗掳走波斯商人伊努斯的阴谋被撞破时,神笔张挺身而出。这样的剧情处理,不仅巧妙地安排了不同地域文化下剧中人物的邂逅,更为观众铺陈开丝路文明交流的恢弘画卷。主创们并没有拘泥于历史的真实再现,而是以敦煌壁画作为灵感的源泉,编织出一个充满戏剧性与人文关怀的故事。剧中人物神笔张、英娘与伊努斯等人物及其关系,既有个体命运的跌宕起伏,也是丝路文明交流的缩影。这样的叙事策略和初衷,使舞剧超越了单纯的历史再现,升华为对文化交流、人性光辉的礼赞。

现场的观众,显然可以在交织着中亚香料气息与河西走廊风沙的场景中,看到主创们精心设计的充满异域风情的丝路环境。女主人公英娘的“反弹琵琶”经典造型,以莫高窟壁画为蓝本,通过编排独特而得当的肢体动作语言,带着观众穿越到盛唐的集市。她那个妩媚十足的“S形”舞姿的流动韵律,明显是源自220窟唐代乐舞壁画“勾脚出胯”的动态,这也成为剧中重要的审美亮点及看点。主创团队在“敦煌学研究”的成果中获得感悟,并进而转化为舞台风物。敦煌学研究的不断进展,为艺术创作带来最为直接的推动,无论是宏观的如背景、环境等景物,还是微观如具体的细小饰物,均可以看到研究成果的心血。

于是,《丝路花雨》以艺术生花之妙笔,将敦煌壁画的凝固美态转化为生命韵律的流动,在独有的意境与完整的结构中,用鲜活的肢体创意完成了对丝路文明的诗意重构,让千年文明在舞台上重焕生机,也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提供了启示。

舞蹈动作的美学范式追求

在创作手法的艺术表达上,舞剧《丝路花雨》无疑展现出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充沛智慧。舞剧以虚实交织的叙事方法,成功地将敦煌壁画的静态美学转化为动态舞姿的丝路文明长卷,在驼铃声与乐舞韵律中,一气呵成地完成了对盛唐丝路贸易,以及艺术交流的全景式再现。

关键词:敦煌壁画,反弹琵琶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