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长杯”第四届陕西大学生辩论赛
  • 广告|西安联通
  • 西凤酒广告
  • 沣西新城
  • 无界长安广告
丝路
English
服务丝路 融入丝路
当前位置:陕西频道首页 > 社会/生活 > 正文

全球产业链重构背景下我国供应链韧性的战略升级路径

全球产业链重构背景下我国供应链韧性的战略升级路径
2025-05-07 17:04:05 来源:中国网

二、我国供应链韧性结构性短板的系统性剖析

在全球产业链深度调整与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剧的当下,我国供应链韧性面临诸多挑战。从技术创新到政策协同,从市场结构到生态建设,结构性短板制约着供应链的稳定与竞争力提升,亟待系统性剖析与突破。

(一)技术创新短板:关键技术“卡脖子”困境

一是我国在高端材料、工业软件、芯片制造设备等领域的基础研究能力相对薄弱,部分关键技术仍依赖进口设备或受制于国际垄断,导致产业链关键环节存在技术断层,自主可控水平亟待提升。二是技术瓶颈在外部冲击下加速暴露,例如全球芯片短缺期间,国内相关行业因技术受制于人而面临生产受限、供应链波动等挑战,凸显产业链安全风险。三是技术转化效率低下制约产业升级,高校实验室技术产业化周期显著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量产的转化过程存在明显滞后,大量创新资源未能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阻碍了产业链整体技术迭代进程。

(二)政策协同短板:制度性交易成本高企

一是政策体系存在条块分割现象,部门间协同机制尚待完善。中小企业获取政策支持需对接多部门,增加企业合规成本,政策衔接断层导致企业申报周期延长。二是标准体系建设滞后问题较为突出,供应链安全评估框架缺失使得企业难以量化风险敞口,如动力电池回收标准较欧盟滞后,削弱产业国际规则制定话语权。三是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不完善,导致政策落地存在时滞效应,例如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在执行层面存在多部门标准差异,企业适应成本年均增加,制度性摩擦制约了政策红利的充分释放。

(三)市场结构短板:区域与企业双维度脆弱

一是我国供应链市场结构呈现显著区域集聚特征,部分产业过度集中于特定地理区域,导致单一地区突发事件可能引发全局性供应波动,区域风险传导效应显著,供应链稳定性面临地域性挑战。二是企业层面产业链配套能力不足,本土供应商在关键环节参与度有限,核心零部件国产化水平仍需提升,技术断层与供应链依赖问题制约产业自主性发展。三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协同机制尚不健全,大型企业与中小供应商缺乏有效联动,中小供应商抗风险能力相对薄弱,导致供应链在外部冲击下易出现断层,整体韧性亟待加强。

(四)生态韧性短板:数字化与应急能力双弱

一是我国供应链生态数字化转型存在明显短板,各环节数据互联互通水平较低,企业间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健全,中小企业数字化工具普及率不足,导致整体运营效率与行业先进水平存在显著差距。二是产业链风险预警与应急响应能力不足,多数企业缺乏系统性风险监测体系,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建设滞后,灾后恢复周期较长,暴露出风险防控体系的脆弱性。三是数字化基础薄弱与风险防控能力不足形成双重制约,削弱了供应链在外部冲击下的自适应与快速恢复能力,亟需通过数字基建升级和应急管理机制创新实现韧性突破。

三、战略升级路径: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重构”

面对全球产业链重构与供应链短板挑战,我国亟需实现战略升级,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重构”。通过技术创新、政策协同、市场多元、生态重构四大路径,全面提升供应链韧性与竞争力,在复杂国际环境中赢得发展主动权。

(一)技术创新路径:突破“卡脖子”技术,构建自主可控生态

在全球科技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突破“卡脖子”技术、构建自主可控生态已成为国家发展的关键战略。一是实施“强基工程”迫在眉睫。设立国家供应链安全基金,聚焦高端材料、工业软件等“卡脖子”领域,通过“揭榜挂帅”机制,打破传统科研模式,以高额奖励与政策倾斜吸引顶尖团队与创新企业揭榜攻关,加速核心技术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进程。二是建设技术联盟是整合资源的有效方式。推动链主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借鉴半导体领域“芯片四方联盟”模式,建立跨行业、跨领域的协同创新平台。各成员企业共享技术研发成果,共担研发风险,形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创新生态,提升整体技术攻关效率。三是成功案例的经验值得借鉴。华为通过“备胎计划”,在操作系统领域实现自主化突破,为行业树立了标杆。这一经验可推广至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等领域,企业可提前布局技术储备,建立“备胎”体系,以应对突发的技术封锁与供应链危机。通过以上路径,逐步实现关键技术自主可控,为国家科技安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关键词:供应链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