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渠的作用不仅在于它发挥灌溉效益的100余年,还在于它首开引泾灌溉之先河,对后世引泾灌溉产生了深远影响。
2016年,郑国渠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为陕西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郑国渠灌区示意图
02千年变迁
在漫长时光变迁中,郑国渠由于河床变化而屡有兴废,引水枢纽几经更改重修,先后有白渠、三白渠、丰利渠、王御使渠等。但历代引泾工程不论是工程规划布局还是引水方案,皆万变不离其宗,均为自流灌溉,只是规模大小不同而已。
如今,遗址附近10平方公里的三角形地带里,密布着从战国至今的古渠口遗址四十多处。
这不仅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引水蓄水灌溉工程技术的演变,更堪称一座蕴藏丰富的天然“水利断代史博物馆”,成为体现中国古代水利智慧和展示中国农耕文明演进的活态文化遗产。
◐汉代白渠故道遗址。汉代白渠是郑国渠的第二代工程,引水渠首选在郑国渠口以上约1200米处,因其是石质河床,地质条件很好所以使用寿命最长,沿袭至宋徽宗大观元年,历时1200余年。
◐宋代丰利渠遗址。宋代丰利渠是郑国渠的第三代工程,由当时员外郎穆京主持兴建。其中渠首一段渠道开了两个隧洞,设置了两个放水闸和三个排洪桥,在设施和施工上有了很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