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党建 社会 文旅 教育 开发区 汽车 房建 企业 地市 艺体 更多

中华茶座·陈光标 |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社会动态 2023-06-06 15:32:51

慈善是我终身的、必须做的事业,一直做到我离开这个世界。2009年我就宣布,当我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要捐出自己的全部家产,我承诺过裸捐,一定会裸捐,不管我有多少财产,来自于社会、肯定会回报社会。如果我答应过后不做,我的子孙后代都会被人指责。我的父母没给我留下财产,我认为我也没有责任和义务给我的孩子留下财产,但是我有责任和义务将他们培养成人、成材。”

——陈光标

1996年创业开始,20多年慈善生涯,共为社会捐款捐物约40亿元,救助贫困人口数百万,个人色彩鲜明的陈光标在中国慈善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是一个传奇式人物,从贫困农民家庭的儿子,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白手起家,成为第一批“先富”起来的企业家;他是一个标杆式的人物,几乎包揽了中国慈善荣誉的“大满贯”,先后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模范”称号,获中央宣传部等六部门授予“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助人为乐模范”称号,获民政部连续7年授予“中华慈善奖”并授予“中国首善”荣誉称号……收到4000本证书、200多个奖杯、3000多面锦旗、3万多条哈达,成为全国近百个市县的荣誉市民……他同时也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社会上充满了对他做慈善的议论,高调?作秀?夸张?……这些声音是质疑?是批评?还是谣言?……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走近陈光标,了解一个真实、多面、有血有肉的“中国首善”。

百善孝为先

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抗震救灾模范、中国首善……如今的陈光标,头衔、荣誉和光环多到难以穷举,但说到为他做一期专访,他首先表示,最希望我们突出的主题是“孝”。在前期我们电话连线商讨采访主题时,陈光标就一再强调,“孝”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美德,是中华儿女最大的善行。众多善名加身,他认为自己的立身之本首先是做一个“孝子”。“‘孝’让我和你们山东结缘,”陈光标说,“百善孝为先,你们山东是孝文化大省、道德大省,虽然我不是山东人,但很荣幸在2010年被山东卫视表彰为‘十大孝子’。”收到荣誉证书和10万元奖金,他很珍惜地将证书留下,却将奖金退回主办方并要求分给其他孝子,因为他们中没有企业家,比自己更需要这笔钱。

这个话题让陈光标的思绪飘回到了童年:“我出生在农民家庭,我从小就孝敬父母,9岁开始想办法赚钱补贴家用,赚到了钱首先到集上给父母买肉买鱼、买布料做衣服。我认为的孝,就是尽自己所能让父母开心、顺心。”

陈光标全家福

陈光标的父母虽已过耄耋之年,但当了一辈子农民,在土地上耕耘,依然身体硬朗,也始终眷恋土地;他们不习惯城市生活,无论儿子多少次将他们接到南京,他们最多住十几天就再回到农村老家,就喜欢和邻里街坊“串门子”,喜欢那种“抬头不见低头见”、到处都是熟人的乡土生活,和“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人间烟火气。尽管儿子已成为亿万富翁,二老却依然保持简朴的生活习惯,吃的都是自己地里种出来的粮食蔬果,一周去集上买一次肉,一个月也就花一百块钱左右。陈光标理解的“孝”有两方面,第一就是“顺”。“孝顺孝顺,‘孝’就离不开‘顺’,就是让老人过他们喜欢的生活。”因此他尊重父母留在家乡的决定,但把祖宅老屋都重新修缮得舒适宜居,每次回乡都会给父母包个万把块钱的红包,二老总是很开心地攒起来,“儿子做慈善的名气大了,村里谁家有困难也经常会找二老帮忙,他们就用这些钱替我做做好事、帮助别人,他们也感觉到特别快乐。”谈到父母,陈光标的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幸福笑容。

陈光标父母在田间劳作

“孝”的另一方面就是“陪伴”,比起子女能赚多少钱,父母更希望的是孩子能常回家看看,膝下得享天伦之乐。因此陈光标无论多忙,每个月都会回老家看望父母,每天都会和父母视频连线一小时。“他们每天早晨五六点就起床,闲不住,就喜欢这边动动、那边动动,我就陪他们聊聊天、动动手,所以每年的麦收季我都回去帮着收麦子,结果让部分网友误会了,还以为陈光标经营不善、破产回家种地去了,哈哈……”说起这个大乌龙,陈光标爽朗地大笑,“我父母一辈子都是勤劳朴素的农民,我也永远都是农民的儿子,不会忘本。二老生活简朴,我对他们最大的孝就是多陪陪他们,我也希望现在的年轻人能懂这个道理,再忙也抽出时间回家看看,或者打个电话,谈恋爱每天聊几个小时都聊不够,怎么就不能抽出点时间跟父母聊聊天呢?”

一颗小红心,一生慈善情

陈光标对父母的孝和深情,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父母是他在慈善道路上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他的榜样和标杆。他很自豪地说,我是“中国首善”,我的家庭是“慈善之家”。

陈光标祖宅

“光标”是父亲给他起的名字,意思是“光明磊落”和“标兵”,希望他做人光明磊落,成长为正能量的标兵,因此督促他从小背诵《雷锋叔叔在哪里》《雷锋日记》两本书;所以陈光标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先富起来之后,最先做的善事就是给家乡农村修路,名字就叫“阳光路”,让父亲母亲和父老乡亲看到,陈光标不负众望,长大成材,反哺家乡。

陈光标为家乡修的“阳光路”

而母亲更是身体力行地向陈光标展示了如何行善:虽然家庭贫穷,她依然会接济帮助更贫困的人,在经常饿肚子的年代,还将珍贵的食物分给乞丐等挨饿的人;每到麦收季,自己家的麦子都收不完,还要帮别人家干农活。经常忍着饥饿劳动的幼年陈光标对母亲是不理解、有埋怨的:“看到要饭的,母亲就会请人家到家里,拿稀饭、山芋、萝卜干招待,临走还抓把米面让人带走。可别人家找我们帮忙干活都不给吃的,母亲也愿意白干,我就不理解。”但父母的勤劳和善良就像一粒种子种在了陈光标心中,生根发芽;星星点点、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他成长道路上的启明星。9岁时的一个小故事,让陈光标开始理解了父母,也正式开启了自己的慈善之路。

小学三年级时,母亲东拼西凑地到处借钱为儿子交上了书学费,见到人都不好意思地躲着走。9岁的小陈光标下决心自己赚钱,于是用两个小木桶打了土井里的水挑1公里路到镇上去卖,一个暑假卖了4块多钱,不但把自己的书学费交了,还把邻居家同学的也交了,开学第二天就被老师在全班公开表扬,还获得了奖励——一枚用纸剪的小红心。陈光标太开心了,等不到回家找浆糊,直接用唾沫将小红心粘在脸上,下课后到每个班去告诉同学自己的“壮举”和荣誉;放学后还舍不得拿下来,回到村里又挨家挨户地窜门宣传……讲到这里,陈光标脸上闪现出又得意又骄傲的神情,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带给他终身难忘的快乐的一天,仿佛又变成了那个天真可爱的小小少年。“从那天以后,学校里好多同学主动去擦黑板、打扫教室、端水清洗厕所……都去找老师要小红心。我赞助书学费的同学现在成了我们老家中学的校长。”陈光标感慨,“小红心的故事教会我,做好事要大声说出去,带动更多人。每一个人做好事,能传播给一百个人,然后就会有一千、一万个人。长大后我做好事出名了,很多人说我太高调,不理解我。为什么高调?小红心就是我的初心。”

汶川!汶川!

从“小红心少年”成长为成功企业家,陈光标的慈善之行一直“在路上”。淘到“第一桶金”之后的十几年间,他在慈善领域投入了很多财力、物力、心力,他的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的六楼整层都用来存放和陈列他所获得的各种荣誉,走廊和办公室满墙都是奖状、锦旗、感谢信、合照……满桌满地都是奖杯、奖牌、哈达……但真正让他成为全国人民熟知的慈善家的,是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的救灾赈灾行动。今年是汶川地震15周年,对于这个举国的灾难,陈光标亲临现场看到了太多的死亡、伤痛和离别,沉痛之情始终萦绕在心间。

地震发生不到2小时,陈光标就致电了解灾情,得知山体滑坡、路面开裂、房屋倒塌的详情后,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我的拆迁队伍和大型机械一定能派上用场。”——“因为我搞了20多年的房屋拆迁,我有经验,知道房屋倒塌下来之后的结构,什么地方的存活率比较高;山体滑坡后,我的大型机械进去一定能打通道路。”于是他立刻将正在武汉和重庆等项目施工中的60台大型机械和120名操作手调配到都江堰,继而分配到汶川、北川、绵阳、汉旺等地,参与救援道路打通,以及直升机停机坪和石坝的建设。同时,他亲自来到北川中学,从倒塌的五层楼中背、抱、抬,在废墟里救出了近200名学生。

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陈光标握手

“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握着我的手说:‘你是个有良知、有灵魂、有道德、有感情、心系灾区的企业家。’”温总理手上的力量与温度,自己当时激动的心情,15年后的现在,陈光标仿佛依然身临其境,“救灾结束后我就到了人民大会堂,受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表彰,拿到证书我非常感动,这是党和国家对我的认可。”陈光标被三部委评为“全国抗震救灾模范”,他的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被评为“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

这些证书一直占据着陈光标荣誉室的“C位”,在玻璃柜台里小心珍藏展示,“一个证书盖着党政军三方的印章,这是极其难得的莫大的荣誉,我一直放在最显眼的位置,时刻鞭策自己,也教育我们公司的员工。”

整个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过程中,陈光标捐款785万元,参与救援的60台大型机械也全部捐赠给当地进行家园重建,另外捐赠170吨大米、1000台电视机、1500台电风扇、25000台收音机,还有8000套文具和书包,都是灾区最急需的物资,“北川就是你们山东的援建点,除了北川,还有绵竹、德阳等好几个地方我都捐了,参与救援的120位操作手我也每人发了5万元奖金。”

除了捐款捐物,陈光标更亲临灾区一线参与救灾,奋战56天,因此,15年后再回首,抗震救灾的林林总总、点点滴滴对他来说仿佛就在昨天,历历在目。地震后2小时,陈光标就决定亲往灾情最严重的地区,并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现在回想有没有感到后怕?当时有没有想到救灾和余震都有很大危险,还有妻子和年幼的孩子等他回家?……面对这些问题,陈光标斩钉截铁地回答:“当时没有考虑那么多,北川中学、都江堰中学那么多孩子被压在楼板底下,还是初高中生,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他们一直喊着‘叔叔救命’,我不由自主地就想进去救他们。”

一个叫雍婷婷的女孩令陈光标每每想起都感到无比心痛和遗憾,那是他在废墟楼板下背出来的孩子,当时无法用大型机械作业,他只能用千斤顶顶住楼板,自己拱身进去拉着孩子的两个胳膊把她拖出来,再背下五六米高的废墟。“当时还有余震,整个楼板都在晃,如果再震大一点千斤顶撑不住一倒,我也就被埋进废墟里了。”陈光标回忆道。

“孩子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雍婷婷。”

“几年级的?”

“初二。”

陈光标将孩子放在树下安全的地方,发现她一直紧紧攥着自己的手不肯松开,于是说:“孩子,你还有好多同学还在废墟里面,我去多救几个好不好,你先稍微休息一下。”孩子本来紧握的手一刹那就松开了,而陈光标却感到心情莫名地难过……再返回救人大概十分钟左右,他发现树下孩子身边围绕很多苍蝇,赶忙去查看——没有回应、没有脉搏和心跳,这个懂事的孩子就这样走了,但给陈光标心灵的冲击即使到15年之后依然强烈:“还有好多孩子,我背、抱出废墟时就吐我一身血,我当时穿的迷彩服满身都是血,什么都不想了,只想多救一个是一个。”

2010年玉树地震,陈光标又一次赶到灾区,当天就派人连夜从西宁采购了23台大型机械,整个救灾他累计捐款捐物5300万元,并在救灾现场受到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的接见。总书记的表扬和鼓励,陈光标时刻铭记、感念于心。

十五年间,陈光标经常会去重建后的灾区看看,他见证了灾区人民从废墟重建家园后生活一点一点地发生变化,“比以前建设得更加美好了,老百姓都很幸福。”虽然沉痛的记忆挥之不去,但灾区的新发展、灾民的新生活让陈光标欣慰,幸存者和后代们的幸福新生就是对不幸遇难的同胞们最好的告慰,愿他们的灵魂安息,保佑这片历劫重生的土地,保佑这片土地上的同胞健康平安、永享这份珍贵的岁月静好。

汶川地震后,陈光标紧接着向新疆、西藏、云南、贵州、甘肃捐款8700万元,以及1.3万套羽绒服、5000台电脑、300台太阳能热水器、7辆商务车,合计达1.27亿元。2011年3月11日,我通过中华慈善总会向云南地震灾区群众每人发放200元救灾款。接着又向延安、井冈山、台州、黄桥革命老区、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等捐款捐物价值7000万元。

慈善之路:高调不高傲,沉默不沉寂

我在南京打车去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时,问司机师傅:“这是陈光标的公司吧,我导航没错吧?”

司机回复:是的,没错。

我很奇怪,又问:“你知道陈光标?”

司机笑了:“那个大善人吧,我们南京人大多数都知道他。”听说我是去采访陈光标后,他接着说:“他很好,做了很多好事,捐了很多钱,但近几年好像没听到他的消息了,你们好好报道他,呼吁全社会都多做好事。”

不错,相较于2008年因慈善“一鸣惊人天下知”,长期占据各大媒体曝光的焦点,大概在几年前,陈光标仿佛突然从公众视线中消失了。从9岁就认定好人好事应该高调宣传的“小红心少年”,为什么人到中年反而沉默、低调了?我和我的团队就是带着这样的疑问来到南京,走近陈光标。

“因为我的孩子长大了,要面子了。”说到这里,一直精神焕发、神采飞扬的陈光标显得有些无奈、有些落寞。因慈善出名后,伴随着赞美和荣誉,各种质疑、流言、编造的谣言也紧随着纷至沓来。他表示,自己不惧质疑和流言,外界嘈杂的声音影响不了自己,但在社会大气候下,真正做慈善还是比较艰难的。“中国有句老话说‘闷声发大财’,做生意的人,其实越低调越好赚钱,我那么多年高调做善事,让我少赚了不少钱。”陈光标自嘲地笑了,“但我相信‘身正不怕影子斜’,我堂堂正正、光明磊落地做善事,更从没做过损害国家、社会和任何人的事,我不怕高调,更不怕人说。所以你看我55岁了,但精神头特别好,从不染发,脸上也没几条皱纹,就因为我内心坦荡,不焦虑、不内耗。”就如同他给老家村里修的那条“阳光路”,他敢于站在阳光下,不惧照射,内心坦荡,走的就是康庄大道。

然而家人,特别是孩子是陈光标的“软肋”,两个儿子逐渐长大,听得懂那些流言蜚语了,内心受到很大的伤害。大概2017年左右,上初中的小儿子陈环保因为流言产生了自闭情绪,把自己关在家里一个月不肯上学,去到学校也害怕和同学交往,怕同学因为那些关于爸爸的流言瞧不起自己,因此做父亲的选择了低调、淡出公众视线,不让这些杂乱的舆论再打扰孩子的成长。

然而,对于做慈善,陈光标只是说得少了;做,却从没停止过。

慈善之旅,只是沉默,却从未沉寂。

三年疫情期间,加上支持冬奥会,陈光标捐款捐物合计3亿元。其中,为抗击疫情捐赠的款项和物资大大小小加起来有2亿元左右。他和儿子陈环保在疫情最初期捐赠的50万只口罩,是第一批达到如此巨额数量的口罩捐赠。当时国内口罩奇缺,有钱都买不到,幸好陈光标正在瑞士洛桑参加儿子的钢琴表演,于是组织瑞士华人把当地所有药房的口罩买下来用飞机运回祖国,又专车送往武汉,本人也奔赴武汉做志愿者。后续,陈光标陆续向武汉捐赠口罩逾100万只,向全国其他地区捐赠近200万只,以及1000台消毒喷雾机和50吨消毒液,约150万吨粮油,合计人民币5000万元。同时也向周边友好国家捐赠大量防疫物资,包括口罩、口罩机、药品、消毒机等。“光菲律宾就捐赠了款物共3000万,通过中菲友好协会。”

为支持张家口举办冬奥会和安徽芜湖防洪救灾,陈光标捐赠了2000万元现金和30部依维柯客车;其他各种救灾和慈善捐赠已经多到他自己也记不清了:“7·20河南暴雨我捐得不多,就1000万左右吧,另外派了人去参加救援。其他零散的几十万、几百万的捐款,太多了,我实在记不清了,你们想要了解我去找收据出来。”

陈光标到目前几乎获得了慈善荣誉的“大满贯”,他深深地感谢国家、社会和人民对自己的认可。被问到在这么多荣誉中,哪一个对他的鼓舞最大,陈光标沉思片刻,选择了“全国道德模范”。“据我了解,获评全国道德模范的民营企业家只有我一个人。”他随即痛心地指出目前社会风气存在的问题:国家经济好了,人却越来越执着于钱,“道德滑坡、信仰缺失,对国家是不利的,因此,我最看重的就是道德。”

陈光标以年度捐赠1.8亿元获得民政部评选出的“中国首善”称号,从2005年开始,连续7次被民政部授予“中华慈善奖”。

他带我们浏览着他的荣誉走廊和荣誉室的奖状、奖杯、锦旗、哈达……他自认对这一称号当之无愧,也更以此要求自己以更高的标准继续做慈善事业,不负国家和人民的认可和期待,让这些荣誉实至名归。

人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就是慈善之于陈光标的意义,他不仅在帮助人的过程中收获了数不清的认可和荣誉,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发自内心的喜悦与充实,实现了自我的成长和人生的价值。在他高调做慈善时,没有一丝高傲之气,对自我的定位始终是父母好儿子、乡亲们的好孩子、受灾儿童的好叔叔、老百姓的好“标哥”……当他为了家人选择隐忍沉默时,慈善行动却从没有沉寂,坚持行善,不忘初心。

这就是陈光标的慈善之路:高调不高傲,沉默不沉寂。

陈光标,慈善一直“在路上”,继续“在路上”,永远“在路上”。

生命不息,慈善不止。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作者:陈雅雯

摄影:姚奕骁

  责任编辑:瞿永昊 国光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