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下半场辩论赛中,8位辩手就“音乐的意义来自于/独立于听众的理解”这一辩题展开激烈辩论。在陈述立论环节,正方一辩叶志炫分别从传播学、接受美学与社会价值三个角度论证了“音乐的意义正是在被聆听与诠释的过程中得以完成”;反方一辩刘怡开宗明义,提出“音乐本体具有独立的艺术结构与创作意图,其美学价值不因听众的主观感受而改变,因此音乐意义始终独立于听众理解”。在攻辩和自由辩环节,8位辩手思路清晰、有理有据、引人深思,每次问答交锋都正中彼此下怀,可见大家都做好了充分的赛前准备。在总结陈词环节,正方四辩邵钰翔通过解构“意义生成”的互动本质,强调“听众的共情与解读才是音乐获得生命力的土壤”;反方四辩王禹橙进一步总结说“乐谱文本与声音本体自足承载着作曲家的精神印记,只要作品本身未被消解,音乐的意义就永远屹立于个体理解之上”。

高渝淇在点评中表示,本次辩论赛展现了辩手们扎实的立论功底与敏捷的应变能力,体现了交大学子对科技、艺术与人文关系的多元思考。他特别指出,辩论不仅是技巧的较量,更是思想与情怀的展示。
本次辩论赛中,上半场正方四辩白和泽、下半场正方三辩张晓宇获得“最佳辩手”,上半场反方二辩张帅、下半场反方四辩王禹橙获得“优秀辩手”。本次辩论赛主席陈奕璿获得“最佳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