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晚,西安交通大学“国运杯”第四届辩论赛初赛暨《音乐、哲学与科学思维》课程辩论赛在东二楼364教室顺利举行。本次辩论赛由中华网直播,当晚观看人数约38.9万人次,点赞3.4万人次。

本次辩论赛由国际辩论赛著名教练及评委、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韩鹏杰,国际辩论赛著名教练及评委、航天航空学院党委书记张爱萍,音乐教育中心党支部书记、《音乐、哲学与科学思维》课程负责人曹耿献,音乐教育中心副教授、陕西省特色课程《中国民族钢琴鉴赏》负责人文茹,以及“国运杯”辩论赛第二届优秀辩论队队长、辩论队培训指导学生教练高渝淇担任。
比赛正式开始前,耿浩博同学带来萨克斯管独奏《稻香》,为现场营造了浓厚的艺术氛围。

辩论赛分为上下两场。上半场围绕“AI是音乐的敌人/工具”展开激烈辩论。下半场围绕“音乐的意义来自于/独立于听众的理解”展开交锋。
在上半场辩论赛中,8位同学你来我往,各抒己见,逻辑清晰,适时提问,有力反驳。在陈述立论环节,正方一辩刘培琳从技术赋能的角度出发,强调AI作为工具对音乐创作与传播的积极作用;反方一辩谢博文则立足艺术本质,指出AI可能削弱音乐的原创性与情感表达。双方在攻辩与自由辩环节中双方逻辑严密,引发观众对科技与艺术关系的深入思考。在攻辩环节,辩手们言辞激烈,针锋相对,不失逻辑,语言流畅。在自由辩环节,正方与反方势均力敌,双方对战如火如荼,互不示弱,紧紧抓住嘉宾、评委和观众们的目光,并在唇枪舌战中将现场氛围推向高潮。在总结陈词环节,反方四辩杨子若进一步强调“AI本质是算法堆砌,它消解音乐的情感温度与人文内核,追求的是数据拟合而非艺术创造力”,并通过相关案例佐证观点;正方四辩白和泽从AI与音乐共生的现实维度总结,提出“AI工具化可降低音乐创作门槛,激发多元艺术表达,能够拓展声音艺术的边界,推动音乐教育普惠,同时为传统音乐形态注入现代性转化可能”。

上半场的激烈角逐到此结束,辩论赛评委和教练高渝淇进行点评,对各辩手的准确立论、经典论据、攻防体系给予肯定,并在分析角度和团队配合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在下半场辩论赛中,8位辩手就“音乐的意义来自于/独立于听众的理解”这一辩题展开激烈辩论。在陈述立论环节,正方一辩叶志炫分别从传播学、接受美学与社会价值三个角度论证了“音乐的意义正是在被聆听与诠释的过程中得以完成”;反方一辩刘怡开宗明义,提出“音乐本体具有独立的艺术结构与创作意图,其美学价值不因听众的主观感受而改变,因此音乐意义始终独立于听众理解”。在攻辩和自由辩环节,8位辩手思路清晰、有理有据、引人深思,每次问答交锋都正中彼此下怀,可见大家都做好了充分的赛前准备。在总结陈词环节,正方四辩邵钰翔通过解构“意义生成”的互动本质,强调“听众的共情与解读才是音乐获得生命力的土壤”;反方四辩王禹橙进一步总结说“乐谱文本与声音本体自足承载着作曲家的精神印记,只要作品本身未被消解,音乐的意义就永远屹立于个体理解之上”。

高渝淇在点评中表示,本次辩论赛展现了辩手们扎实的立论功底与敏捷的应变能力,体现了交大学子对科技、艺术与人文关系的多元思考。他特别指出,辩论不仅是技巧的较量,更是思想与情怀的展示。
本次辩论赛中,上半场正方四辩白和泽、下半场正方三辩张晓宇获得“最佳辩手”,上半场反方二辩张帅、下半场反方四辩王禹橙获得“优秀辩手”。本次辩论赛主席陈奕璿获得“最佳主席”。



该比赛是西安交通大学第四届“国运杯”系列辩论赛初赛之一,旨在提升西安交大学子的思维能力和应变水平。西安交大人文学院教授韩鹏杰作为项目负责人,旨在以辩论的方式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并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践行立德树人目标。此次辩论赛既是通识课程教学改革的展示,也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一次探索与实践。(文字:沙慧琳 图片:杨喜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