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墙上,那道近两米高的黄褐色水痕,像一道沉默的伤疤,烙印着2023年“7·29”暴雨留下的记忆。而千里之外,一支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7名师生组成的“砥城为民・有韧有余”暑期社会实践团(以下简称“实践团”),正带着专业设备与问卷,走进河北省涿州市与雄安新区,试图触摸这道疤痕。
在为期七天的“城市韧性现状评估与规划提升”专题调研中,实践团走访了涿州市及雄安新区的十余个村庄、二十多条街道与多个文化场馆,用脚步丈量土地,以专业洞察城市发展的“韧性密码”。实践团队长惠元在调研后表示:“我们不仅要找出城市的脆弱点,更要为韧性发展注入青年智慧。”
深入涿州:灾痕下的韧性之思
涿州市因其地形地势而水灾频发,曾受到“7·29”暴雨的严重洪涝灾害。因此,实践团首站便深入码头镇、刁窝镇刁四村等重灾区。在曾经积水齐腰的居民区,队员们逐户记录房屋修缮进度;走进商业区,部分营业店铺的内壁上,至今还留着深浅不一的洪水浸泡痕迹。
实践团成员与村民交流受灾情况
涿州市徐三营村的一面土墙上,几道深浅不一的黄褐色水痕像凝固的历史,最高处距地面近两米。实践团成员万寒宇蹲下身,指尖轻轻抚过墙皮剥落的边缘,水痕里还嵌着之前洪水退去后留下的细沙。簌簌地往下掉着渣。
“前年那场洪水,水都漫到了这儿了。”一位村民站在正在修缮的房屋前,指着墙上的水痕,对着这群穿实践服的年轻人叹着气,“家里家具全泡烂了,地里庄稼也绝收了。”他顿了顿,声音亮了些,“不过政府来得快,救灾物资紧跟着就到了,修房子还有补贴。只是(灾后)恢复起来太难了……”实践团成员记录下了这番朴实的话语,也从中感受到了群众对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的迫切期盼。
田埂上的故事更让人揪心。农田受淹、灌溉设备损毁,是最主要的难题。农户反映,洪水后收割机仍无法进入农田。调研发现,虽然复耕获补贴和技术支持,但道路修复滞后与销路不畅仍是农业恢复的主要制约因素。
涿州之行,实践团不仅初步掌握了灾后重建工作实情,更深刻体察到群众对建设安全宜居环境的强烈期盼。团队明确,将在未来的学习科研中持续追踪涿州灾后重建进程与“韧性城市”建设推进情况。
对此,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韧性城市规划工程研究院执行院长、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刘西光表示:“本次实践成果将会对城市物理空间韧性、社会功能韧性与生态系统韧性协同增强路径提供借鉴,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多维度韧性城市评估体系和韧性城市理论框架提供实践支撑。”
实践团成员了解当地居民生活状况
对话救援:冲锋舟上的青春课堂
能否顺畅运行城市灾害应变机制和及时组织灾时救援能力都是检验高水平城市化的关键。为此,实践团专程拜访了涿州迅达救援队。在那里,实践团见到了曾参与洪灾救援实战的队长杨帆。
“当时洪水来得急,我们接到警报后,第一时间就赶到了受灾最严重的区域。记得有个村子,水快淹到屋顶,村民们被困在阁楼上。我们开着冲锋舟,冒着被电线绊倒的风险,硬是把人一个个救了出来。那场景,刻骨铭心。”交流会上杨帆队长的回忆让实践团成员深刻体会到救援工作的艰辛,并感慨道:“以前觉得英雄很远,现在才知道,就是有人在洪水刚来时,敢第一个跳上冲锋舟。”而这份挺身而出的勇气背后,更让队员们深切体会到:党中央一声令下,从专业救援队到自发群众,无数人向着危险逆行——这正是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凝聚力与生命力。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平凡人在危难时刻迸发的力量,正是最动人的英雄群像。
实践团与救援队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