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雄安:蝶变后的未来之城
7月26日,实践团转赴雄安新区,想从规划理念、建设实践与社区服务等多个维度,好好探寻这座“未来之城”的规划建设密码。他们的脚步踏遍了雄安新区印象展览馆、雄安城市计算中心、雄安新区规划馆等地方。
雄安印象展览馆中,实践团沿着“历史・现在・未来”的时间脉络缓缓前行,在沉浸式体验中真切感知雄安新区的宏伟蓝图。队员李禹森的指尖轻轻点向雄安新区规划图,目光中满是惊叹:“你们看,我们此刻脚踩着的这块地方,就在这规划图上呢!”
实践团在雄安印象展览馆
南文营社区食堂飘出的饭香,让人觉得亲切。实践团在这里感受到了新区居民实实在在的幸福日常。作为“智慧社区管理、便民设施建设”的例子,新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细节里能看得出来。正值用餐时段,居民们有序排队、自助选餐,食堂里挺热闹,氛围暖暖的。一位老人热情地拉着实践团成员说:“这儿的饭菜便宜又健康,政府还给我们老年人补贴,日子越过越舒心!”队员们注意到,每道菜都标着卡路里和营养信息,还特意设了“爱心餐”窗口。这些贴心处让大家觉得:“‘民以食为天’,连社区食堂都考虑得这么细,‘以人为本’在雄安是真的落到了实处。”
历史与生态:芦苇丛中的金山银山
7月27日,实践团分组探访雄县红色文化展览馆与白洋淀,从历史与生态维度双重切入,深化对城市韧性的理解。
驻足白洋淀畔,湿地修复区重焕生机、太阳能净水设备持续运转,水下“生态森林”悄然守护着这片水域的平衡。实践团初见这一幅生态画卷时,恰巧遇到一位居民湖边信步,他笑着说:“这才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白洋淀总是与《小兵张嘎》中那片承载着抗日英雄传奇的水域紧密相连。而如今呈现在眼前的白洋淀,已褪去往昔的战火痕迹,洋溢着别样的生机与活力。湿地修复后的白洋淀,不仅重现了自然之美,更增添了现代科技的守护,让这片古老的水域焕发出新的光彩。
实践团重温入团宣誓
红色文化展览馆里,泛黄的战地日记仿佛还留在昨日。队员们望着一幅幅破旧的地图,上面用红笔圈着的村落,如今正矗立着雄安新区的高楼。随后,实践团的团员们在展馆的红色旗帜下整齐列队,举起右拳重温入团誓词。激昂的声音在展厅里回荡,与墙上“青年强则国强”的标语交相辉映,仿佛在向历史倾诉:新一代的青年正接过接力棒,要在新时代的土地上续写奋斗的故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砥城为民,有韧有余”暑期社会实践团
行走的思政课,写在大地上的青春答卷
从涿州的灾后重建现场到雄安的未来之城蓝图,从结构检测到韧性评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实践团用专业智慧为城市发展筑牢安全底线。如今,这场跨越“灾后修复”与“前瞻规划”的实践之旅,正在架起连接城市当下与未来的桥梁,而青年学子们留下的每一个数据、每一份建议,都成为这座桥梁最坚实的墩柱——让城市在风雨中屹立不倒,让发展在安全中行稳致远,更让土木人的匠心与担当,在新时代的城市建设中写下生动注脚。(赵家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