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凤酒广告
  • 广告|西安联通
  • 沣西新城
  • 无界长安广告
  • “我眼中的幸福安康”抖音短视频大赛
陕西
English
陕西内容 国际表达
三秦大地 :
当前位置:陕西频道首页 > 统战 > 正文

脱贫攻坚决战时刻 聚焦民企扶贫力量

脱贫攻坚决战时刻 聚焦民企扶贫力量
2020-05-25 11:30:20 来源:人民政协报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新春伊始,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给我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很大变数。如今,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基础上,推迟两个多月的全国两会顺利召开,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中国抗疫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2020年对于中国而言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从“十三五”收官到消除绝对贫困,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诸多重要时间点在今年交汇。

其中,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更是受到各方的广泛关注。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多次提到扶贫攻坚,强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力让脱贫群众迈向富裕。

在脱贫攻坚战的决胜时刻,回顾往昔、展望未来,可以发现民营企业已经成长为一支重要力量,通过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农业扶贫、消费扶贫等多元化模式,民企的专业优势与动员能力得以充分彰显,为不少贫困地区从脱贫到致富、从致富到小康的跨越式发展,贡献出巨大力量。

民企扶贫呈现多样化特征

作为市场主体的中国企业,一直是扶贫攻坚工作中的一支重要队伍。当前,各类企业凭借自身的资金优势、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已经成为许多地区开展精准扶贫的中坚力量。

民营企业为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近年来,有这样一批民营企业不仅以做强、做优、做大主业为己任,还自觉担当,勇挑重担,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践行公益的道路上做出了表率。

从承担国家扶贫任务,到为更多青年人输送优质教育资源和就业机会,我国民营企业在践行社会责任的“质”与“量”上都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国计民生等各大领域持续发光发热。

特别是在扶贫领域,一批民营企业在强化中国品牌实力的同时,在公益与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为许多贫困地区的群众送去希望,彰显出中国企业的担当。

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0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白皮书》指出,民营企业已成为精准扶贫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头部企业在精准扶贫方向上,已经呈现出多样化和精准化特征。

其中,多样化体现在覆盖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基建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易地搬迁等9个方面;精准化体现在同时聚焦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和基建扶贫三大领域,合计比例72%。

以碧桂园的“4+X”扶贫模式为例。“4”是指党建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等集团统一部署的规定动作,“X”是指结合帮扶地区实际拓展的自选动作,切实做到精准扶贫。

比如,在党建扶贫方面,碧桂园通过开展“党建引领”村支书研学班,已培养贫困县村干部超1000人次,间接覆盖贫困人口近11万人次。此外,通过在9省14县选聘140名德高望重的“老村长”,打造了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覆盖贫困人口约6.1万人次。

在健康扶贫方面,碧桂园捐赠1亿元支持国家“光明扶贫行动·白内障复明”项目,在帮扶县免费为患白内障的贫困户提供治疗。截至今年1月底,已完成20省1350多家定点医院集中签约工作,向8.8万名建档立卡白内障患者拨付了救治补助资金。

截至目前,碧桂园在全国的扶贫帮扶项目共涉及16省57县,其中结对帮扶9省14县33.7万贫困人口,截至目前已助力13个贫困县脱贫摘帽,脱贫超31.8万人,成果显著。

产业扶贫彰显造血力量

产业扶贫是当前扶贫攻坚战的重头戏之一。

“难脱贫,易返贫”一直是扶贫工作的痛点之一。这一问题之所以存在,通常是由于缺乏可持续的产业支撑。贫困地区一旦有了产业支撑,就相当于拥有了发展的内生动力源,有望依靠自身力量摆脱贫困,避免了返贫风险。

因此,如何在贫困地区推动产业落地、实现“造血式”的可持续发展,一直是扶贫工作的难点。

在此背景下,从“输血式扶贫”走向“造血式扶贫”,从“救济式扶贫”走向“产业式扶贫”,已经成为许多地区扶贫工作的主要方向,更是消除绝对贫困之后,帮助脱贫群众迈向富裕的必经之路。

当前,各地围绕产业造血脱贫的内生发展模式,已探索出一批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此,各类帮扶企业主体更是“各显神通”。

比如,在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碧桂园的扶贫帮扶工作就瞄准了当地的三大“特产”:东乡羊、东乡刺绣和东乡土豆。如何将“特产”变为实实在在的产业,又如何让产业变为能够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切实优势,成为摆在帮扶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

为此,碧桂园勾画出三条清晰的路线图:一是帮扶东乡羊建立标准化生产,打造东乡羊产业链。二是帮扶东乡刺绣提高产业化水平,联合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中央美术学院、清华美院等,帮助建立产业链,开发刺绣工艺品。三是帮扶东乡土豆高标准种植,引入优质种薯,加强深加工,开发土豆饼干、土豆曲奇、鲜薯条等休闲产品。

如今,东乡三大“特产”已经转化为当地群众实实在在的收益:通过消费扶贫,东乡羊累计售出约2.9万只,链接约6000名贫困户,人均增收近5000元;超过500名东乡族妇女依靠刺绣手艺实现了“家门口就业”,销售了200万元刺绣产品;3000多吨东乡土豆的销售额直接惠及约4000户贫困户的生活。

技能就业防止返贫风险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脱贫防返贫。

早在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就将“通过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定为脱贫攻坚战“五个一批”之一,强调了发展教育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过去一段时间,我国部分贫困地区的教育基础设施落后、贫困家庭经济拮据,导致因教致贫、因教返贫问题十分严重。从致贫和返贫发生的实际情况来看,缺乏有效就业、没有稳定收入来源是重要原因。

从根源来看,贫困群众缺乏专业技术和职业技能是主要原因之一。

试想:如果贫困群众以及他们的子女有机会接受良好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就能利用一技之长获得稳定的工作收入,以此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风险。

更何况,当前高速发展的许多行业都需要技能足够娴熟的工人,贫困群众如果能够精准“补空”,对于地区社会稳定、经济可持续发展也有极大益处。

作为职业教育规模居全国首位的广东,近年来一直在推动和鼓励技能就业。

2018年8月,广东省印发《“粤菜师傅”工程实施方案》,旨在以“粤菜师傅”人才培养和培训,促进技能就业和技能致富,从而助力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2019年2月,广东省又印发了《广东省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部署职业院校服务脱贫攻坚工作。

2019年,为积极响应关于“粤菜师傅”工程和“南粤家政”工程的号召,碧桂园相继推动“碧桂园-粤菜师傅”“星级保姆”扶贫培训项目。其中“粤菜师傅”培训共开展了21期培训班,有1503人参加培训,其中贫困户335人,实现1105人就业,贫困户就业人数216人。

“南粤家政”项目共开展了9期“星级保姆”培训班,共527人参加培训,目前已有326人就业,其中从事家政行业的有293人。

2019年8月20日,甘肃临夏国强职业技术学校开工奠基,学校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达板镇,由碧桂园集团通过国强公益基金会捐赠3亿元资金建设,建成后能容纳2500多名学生就读。

甘肃临夏国强职业技术学校坚持公益属性,对贫困家庭学生免除一切费用,以帮助其掌握就业技能,结合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培育技能人才,实现“一人成才,全家脱贫”。

在今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碧桂园集团创始人杨国强委员提交了关于更好发挥职业教育对脱贫防返贫作用的提案。杨国强在提案中建议,可考虑进一步发挥职业教育和培训在脱贫和防止返贫中的作用,让贫困群众掌握一门技能,实现持续稳定脱贫。

具体来说,可从三点出发:第一,目前社会上还是普遍存在“孩子要成才就要上大学读本科”的观念误区,对此要引导全社会特别是贫困群众正确认识职业教育,给予技能型人才更多表彰、荣誉,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第二,要加强对贫困学生就读职业学校的资助,对没有钱读职校的贫困学生由国家先行垫付学杂费、生活费,让他们能无压力地学习。第三,从全国范围看,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而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欠发达地区,因此,要加大扶贫资金对贫困地区职业学校的投入力度,鼓励和支持企业到贫困地区开办职业学校,根据当地产业链、需求链布局优化专业结构,形成办学特色。

来源:人民政协报

(责任编辑:戴琳燃 秦晟)
关键词:脱贫,民企,产业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