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李子洲》以更宏大的叙事视角、更细腻的镜头语言,全景式展现李子洲在陕北推行教育革命、组织武装斗争的光辉历程,生动刻画其在狱中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英雄形象。影片既是对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也是陕北红色文化育人的创新实践,更将助力陕北红色文化突破地域限制,走向全国,影响更广受众,让子洲精神在新时代持续传递。
因一人聚合力,为一地传精神。这场由青年导演朱秋玥领衔聚力,地方政府、红色学府与社会各界同心践行,通过从话剧到电影的艺术传承,让子洲精神在新时代不断焕发新生。这种“挖掘—创作—育人—传播”的完整链条,为红色文化的当代传承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范式。
导演朱秋玥——
用光影照亮英雄故里
“站在子洲这片以英雄命名的土地上,我感到肩上的责任沉甸甸的。”首部聚焦西北革命播火者李子洲先生的院线电影《李子洲》即将上映,导演朱秋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还原历史,更要让李子洲精神在这片土地上绽放,点燃更多人。”
7年深耕:从初心到银幕的坚守
“对我而言,拍摄《李子洲》不仅是对一位英雄的致敬,也是对一片土地历史记忆的唤醒。”朱秋玥导演与李子洲的结缘始于2019年,她受邀赴陕北采风听到李子洲的名字——“这位37岁牺牲的北大才子,是西北革命的播火者。”就是在这次采风中,她在李子洲墓前许下承诺:要擦亮英雄的名字,让更多人记住他。此后,她走访旧址、查阅史料,先后创作出话剧《播火者》《李子洲在1929》,并最终将子洲先生的故事搬上大银幕。
土地的温度:子洲县的全方位支持
“影片得到了子洲县的全力支持。”据朱秋玥导演说,从立项到后期制作,子洲县委、县政府全程指导支持,协调取景地、群众演员,与延安、榆林等地对接资源,并多次赴京指导后期制作。另外,特别让她感动的是,子洲民众的参与让电影很接地气。“片中秧歌表演、抬棺场景等都是本地群众真实出演。他们不是演员,是历史的传承者。”
土地的印记:陕北元素贯穿影片
电影很多场景都在子洲县实地取景。“这里的山川风貌、革命旧址,不仅是故事的背景,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和讲述者,也成为影片视觉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朱秋玥表示,电影深度融合了地域文化特色,“比如那对仰天俯地的石狮,成为贯穿全片的情绪晴雨表,也是我主题曲的灵感来源。比如在色调设计上,陕北部分呈现出烙铁透金光的橙红色,既是对黄土高原自然色彩的提炼,也象征着革命热情的炽烈。音乐上融入了陕北唢呐等传统乐器,让它们在片中不仅是民俗符号,更是英雄精神的号角。”影片自然融入了子洲特色的饸饹面、秧歌等民俗元素,能让观众感受到这片土地的呼吸与脉动。
未来愿景:让电影成为子洲的文化名片
“子洲不光是一个地名,它背后是一位英雄的一生、一段革命的历史、一种精神的传承。”谈及对影片的期待,朱秋玥导演坦言:“希望电影《李子洲》上映后能成为一扇窗口,让更多人通过它认识子洲、记住子洲、走进子洲;也希望电影的影响力能转化为地方文化传播与发展的实际动力。”
《李子洲》不只是一部电影,更是一次唤醒记忆、照亮现实的精神返乡。让我们共同擦亮英雄的名字,传承红色的火种,让子洲故事、子洲精神,被更多人听见、记住、传颂。(作者:旷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