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强“产业链”,打造高能级未来产业集群新范式
碑林区紧扣新质生产力发展主线,加强创新策源和高质量科技供给,打造从实验室到产业链的“碑林范式”,不断塑造未来产业集群竞争新优势。
多角度“强链”,建设未来产业集群。碑林区坚持科技创新与城市更新“双轮驱动”,联合高校、企业共同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扎实推进机器人、时空信息、智能设计等产业集群建设。依托建筑面积6.59万平方米的“三馆一中心”等场地共同建设秦创原机器人产业创新聚集区创新研发中心及产业培育中心,联合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重点高校共同建设机器人研发创新基地;支持西北工业大学低空经济新兴产业科技园建设,孵化西安辰航卓越科技等10家低空经济科创企业;联合省测绘地理信息局推进时空信息产业基地建设,列入《陕西省培育千亿级时空信息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依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绿色建筑全国重点实验室、中煤设计工程公司等单位,创新街区科技服务集聚区(工程设计)集聚区获批省级科技服务集聚区,创新设计产业集群入选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目前,全区现有高新技术企业594家,产值超600亿元,科技型中小企业660家,规上科技服务业企业62家,2024年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497亿元。
多维度“畅链”,打通概念验证链路。碑林区通过打造多维应用场景,在康复养老、医疗护理、酒店景区、城市治理等领域充分链接各方资源,促成项目、场景、技术、需求有效对接,实现新技术新产业的城市级应用,推动产业发展和企业培育从“给优惠政策”向“给机会”“提供发展场景”转变,孵化中航创世“康复机器人”、建大静态交通研究院“智慧停车管理综合服务平台”等一批优质项目。依托西工大、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工业大学等单位搭建陕西省三航概念验证中心、陕西省建筑科技概念验证中心、陕西省先进光子器件概念验证中心等6个概念验证平台,培育了毫米波芯片设计、煤矿机器人、膜分离、装配式钢结构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在全省率先设立概念验证基金,组建“概念验证—校地种子—创业投资”的链式基金群,坚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投资10个项目入选陕西省上市后备企业。
全方位“活链”,构建人才培育体系。建立“三张清单”。碑林区建立“高校成果供给”“专家人才储备”“企业技术需求”三张清单,推动高校科技资源、企业创新需求与政府政策支持深度融合。在全区深入实施区级部门“一把手”领办重点人才项目,挖掘高校科技成果200项,建立专家智库和高层次人才储备库,健全“企业出题、产学研协同解题、政府服务”机制。培育“科技红娘”。加强技术经理人培训,超过300人成为“科技红娘”,从事科技成果挖掘、培育、孵化、熟化、评价、交易、推广等工作,并提供金融、法律、知识产权等服务,为科技成果转化牵线搭桥,让技术与市场“双向奔赴”,实现“从0到1”的飞跃。深化产教融合。联合驻区高校、企业开设“新工训”课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实践活动,推动科创企业深度参与高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持续放大西安交通大学“校招共用”示范效应,引进培育市级以上高层次人才56名,建立省级“科学家+工程师”队伍16个。
聚力“融服务”,打造高质量科技成果转化新高地
碑林区聚焦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创新构建“平台融通、校地协同、院所联动”的三维服务体系,破解“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等难题,打造“科创雨林”生态样板。